几年烽火照江门,樽俎相看意气存。
天上论功分五马,滇南问俗过双幡。
秋高铜柱蛮云净,月度金沙旅雁繁。
圣代共推刘宠政,好从斗极望中原。
几年烽火照江门,樽俎相看意气存。
天上论功分五马,滇南问俗过双幡。
秋高铜柱蛮云净,月度金沙旅雁繁。
圣代共推刘宠政,好从斗极望中原。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戚继光所作的《送刘太守赴武定》。诗中描绘了烽火连天的边疆景象,以及刘太守即将前往武定赴任的情景。首句“几年烽火照江门”描绘了边疆长期战乱的背景,烽火连天,江门成为战争的象征。接着“樽俎相看意气存”则转为对刘太守赴任时的场景描写,虽身处烽烟四起之地,但樽俎之间仍能感受到他那份坚定与豪情。
“天上论功分五马,滇南问俗过双幡”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刘太守才能和品德的赞誉。五马是古代官职的象征,这里指刘太守将得到朝廷的认可;滇南问俗过双幡,则暗示他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以更好地治理地方。
“秋高铜柱蛮云净,月度金沙旅雁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壮丽的画面,秋天的天空高远,铜柱上云雾散去,月亮越过金沙江,旅雁在空中飞翔。这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寓意着刘太守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如同旅雁一般,自由翱翔于广阔的天地间。
最后,“圣代共推刘宠政,好从斗极望中原”表达了对刘太守执政能力的信任与期待,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政绩,从北极星的位置遥望中原大地,寓意着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刘太守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深深期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透云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天尽,又是沧洲阅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