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
清声虽竞发,寒影不相高。
对客圆分盖,孤禅翠滴袍。
若教图画得,争奈有萧搔。
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
清声虽竞发,寒影不相高。
对客圆分盖,孤禅翠滴袍。
若教图画得,争奈有萧搔。
这首宋代诗人释重显的《永丰庄新植径松忽二本邻偃抒辞纪之》描绘了两株偃松的独特风貌。"双偃松何似,螺文结数遭",诗人以巧妙的比喻,将偃松比作盘旋如螺纹的树干,形象地展现了其枝干的奇特形状。"清声虽竞发,寒影不相高",松树发出清脆的声音,尽管各自独立,但它们的影子却不争高低,显得和谐而宁静。
"对客圆分盖,孤禅翠滴袍",进一步描绘了松树的形态,如同僧侣的法帽,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仿佛在禅定中滴落翠绿的思绪。最后,诗人感慨如果能将这幅画面画出来,恐怕会因为太过生动而显得有些手忙脚乱,"若教图画得,争奈有萧搔",表达了对松树自然美的赞叹和难以捕捉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美了松树的形态美,又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深感悟,展现出宋代文人墨客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
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闻君随谢朓,春夜宿前川。
看竹云垂地,寻僧月满田。
熊寒方入树,鱼乐稍离船。
独夜羁愁客,惟知惜故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