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这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表明诗人并不羡慕那些追求物质享乐的人,而是欣赏像通德、伴伶玄这样的高洁之士,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和纯净。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这里的“阿奴”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某个菩萨或仙境,而“天女维摩”则是佛经中的一位以智慧著称的女性神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永恒不老的向往,以及对禅定的理解和追求。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因缘。"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清净的生活状态,“经卷”和“药炉”显示出诗人对于佛法修行的日常生活,而“舞衫歌扇”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飞舞的情境,表达了对过去缘分的回忆和珍视。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这里的“丹成”可能指的是修炼成功,即道家修炼成仙的状态。“三山”则可能象征着高远、清净之地。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不愿成为那种只追求外在修行效果,而忽略内心修为的“云雨仙”。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苏轼对于佛道两种修行境界的理解和向往,以及他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