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淡湖光,疏梅照寒泚。
我曾屏车骑,意行孤山趾。
蒙茸三两枝,如遇隐君子。
结茅恨无缘,魂梦随烟水。
今获披画图,清景惊宛是。
想见含豪时,春光入杖履。
人花格并高,湖山郁风轨。
先生今太邱,遗爱纪惇史。
季方人中龙,世以二难拟。
颇闻岁寒期,嗜梅聚百纸。
花光与补之,野鹜等閒耳。
清芬在尺素,会应叹观止。
雪后淡湖光,疏梅照寒泚。
我曾屏车骑,意行孤山趾。
蒙茸三两枝,如遇隐君子。
结茅恨无缘,魂梦随烟水。
今获披画图,清景惊宛是。
想见含豪时,春光入杖履。
人花格并高,湖山郁风轨。
先生今太邱,遗爱纪惇史。
季方人中龙,世以二难拟。
颇闻岁寒期,嗜梅聚百纸。
花光与补之,野鹜等閒耳。
清芬在尺素,会应叹观止。
此诗描绘了一幅雪后湖光疏梅的静谧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冬日里湖面的宁静与梅花的孤傲。"雪后淡湖光,疏梅照寒泚",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纯净的氛围,湖面在雪后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稀疏的梅花在寒冷中绽放,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坚韧。
"我曾屏车骑,意行孤山趾",诗人回忆起自己曾经屏退车马,独自步行至孤山脚下,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憧憬。"蒙茸三两枝,如遇隐君子",三两枝梅花如同遇到的隐士君子,既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结茅恨无缘,魂梦随烟水",诗人虽未能在现实生活中与这些隐士相遇,但心灵却与他们相通,仿佛在梦中与之相会。"今获披画图,清景惊宛是",如今在画中再次见到这样的景色,让诗人感到惊喜与共鸣。
"想见含豪时,春光入杖履",想象着在春光中挥毫泼墨,步履间充满生机与活力。"人花格并高,湖山郁风轨",人与花格调相得益彰,湖山之间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先生今太邱,遗爱纪惇史",将先德蓝洲先生比作古代的贤者太丘,他的美德与恩泽被历史铭记。"季方人中龙,世以二难拟",进一步赞美先德的卓越与独特,世人难以比拟。
"颇闻岁寒期,嗜梅聚百纸",提到先德在严冬时节与梅相伴,聚百纸绘梅,表达了他对梅花的喜爱与敬仰。"花光与补之,野鹜等闲耳",将梅花之美与画家的作品相提并论,视之为寻常之物,体现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清芬在尺素,会应叹观止",最后点明先德留下的作品如同清新的芬芳,即使在小小的画卷上也能让人赞叹不已。整首诗通过对先德遗画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对先德品格与艺术成就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诏许辞中禁,慈颜赴北堂。
圣朝新孝理,祖席倍辉光。
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淮阴清夜驿,京口渡江航。
春隔鸡人昼,秋期燕子凉。
赐书誇父老,寿酒乐城隍。
看画曾饥渴,追踪恨淼茫。
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