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渍蚌衣接,天澄縠雾开。
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
鸟散纤条动,鱼游细浪来。
坐堂兼伏槛,恨乏楚人才。
地渍蚌衣接,天澄縠雾开。
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
鸟散纤条动,鱼游细浪来。
坐堂兼伏槛,恨乏楚人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水乡画面,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辈出的怀才之情。
“地渍蚌衣接,天澄縠雾开。”开篇两句勾勒出一幅水边清晨的景象。地面上的露珠如同蚌中的珍珠,紧密相连;而天空中则是轻纱般的云雾逐渐散去,显露出澄明的蓝天。
“微风发琴籁,残月减珠胎。”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月亮的变化。微风轻拂,仿佛琴弦被轻轻触动发出声响;而月亮,也在不断地减少其光芒,如同珍珠从母贝中慢慢剥离。
“鸟散纤条动,鱼游细浪来。”这里写的是白昼的生机与水波的柔和。鸟儿在空中飞翔,它们的身影仿佛是天空中的线条,在移动;鱼儿则在水中穿梭,它们的出现伴随着细微的水波。
“坐堂兼伏槛,恨乏楚人才。”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坐在厅堂之上,眼前是连绵不断的竹栏(伏槛),心中却充满了对人才的渴望与不满。这里的“伏槛”也许暗喻着一种隔绝或束缚,反衬出诗人对于才士的渴求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寄寓了诗人对于人才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一种淡雅而深沉的情感。
阿罗汉具大神通,飞锡凌空如履实。
渺然巨浸与天永,戏蹑一杯能径渡。
云何溪涧咫尺间,乃有种种难涉相。
前者己济气怡然,后者将涉有难色。
老病扶携壮者负,足探策引褰衣裾。
秘其神力不示人,如畏黄蘖所诃责。
我观一切诸有情,咸具神通并妙用。
空中示现十八变,正眼观时非吉祥。
善哉摩诘老画师,能以毫墨作佛事。
稽首十六大声闻,皆悉回心等正觉。
远邀车马出郊东,高阁登临四顾雄。
雨饱共欣秧稻绿,酒酣尤爱荔枝红。
漫同小隐开三径,颇效前贤时一中。
坐上众贤皆降叹,满浮大白莫如公。
钱郎与世苦不谐,胸次徒抱经纶才。
行年五十犹未试,蟠蛰虽久愆风雷。
扫除习气趣空寂,华藏重重恣游历。
世间幻妄此道真,未必亨通胜穷阨。
我方卧病南海滨,喜君襟抱时相亲。
胡为乘兴有所适,使我怅望归飞云。
兵戈格斗何时息,田园将芜归未得。
同是天涯流落人,此心炯炯君应识。
闽山六月丹荔枝,火齐堆盘侑一卮。
愿言及此复过我,岁晚勿负沧海期。
醉乡我已成真隐,君亦逃禅学苏晋。
乐天不醉即谈禅,此外悠悠真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