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飏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飏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这首诗是元稹在唐朝时期创作的《放言五首》中的第三首。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由不羁生活态度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面对自然界巨大力量时的勇敢与坚持。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汹涌澎湃的天气,雷鸣电闪连绵不断,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面对这股巨大自然力量时的无畏态度。"狂夫"指的是诗人自己,他不畏惧这些自然界的威胁,不用任何遮蔽保护自己的身躯。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飏为尘。" 这两句表达了即便是遭受雷击,被烧成灰烬,也比不自由地活着要好。这是一种极端的坚持,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意失去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这两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希望能像蝴蝶一般在花间自由翱翔,或是像江中的鱼儿一样,在水中自在地穿梭。这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融合。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不按常理出牌的异类,或是隐喻着像龙一样自由飞翔。在这样的状态下,他认为无需去惊扰那些顺应自然、随波逐流的人们。
总体来说,这首诗展现了元稹对自由和个性坚守的执着,以及面对外界压力时的不屈不挠。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诗人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我实现的精神内涵。
二十年沈沧海间,一游京国也应闲。
人人尽到求名处,独向青龙寺看山。
九派寻阳郡,分明似画图。
秋光连瀑布,晴翠辨香炉。
才子厌兰省,邦君荣竹符。
江城多暇日,能寄八行无。
这回相见不无缘,满院风光小洞天。
一剑当空又飞去,洞庭惊起老龙眠。
紫宸飞雪晓裴回,层阁重门雪照开。
九衢皛耀浮埃尽,千品差池贽帛来。
何处田中非种玉,谁家院里不生梅?
埋云翳景无穷已,因风落地吹还起。
先过翡翠宝房中,转入鸳鸯金殿里。
美人含笑出联翩,艳逸相轻斗容止。
罗衣点著浑是花,玉手抟来半成水。
奕奕纷纷何所如,顿忆杨园二月初。
羞同班女高秋扇,欲照明王乙夜书。
姑射山中符圣寿,芙蓉阙下降神车。
愿随睿泽流无限,长报丰年贵有馀。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沈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