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沈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
不如无能者,饱食但遨游。
平生爱慕道,今日近此流。
自来浔阳郡,四序忽已周。
不分物黑白,但与时沈浮。
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
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
春游慧远寺,秋上庾公楼。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
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舟。
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
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
这首诗是一位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词人之作,它通过对比智者与愚者的生活状态,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和个人的内心世界。诗中"常闻南华经,巧劳智忧愁"表达的是读书过多、思考太深往往会带来烦恼,相比之下,那些无知者只需吃饱饭就能逍遥自在。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平生爱慕道家思想,但到了今日,却只是顺其自然地随波逐流。"四序忽已周"说明时间的流转,而"不分物黑白"则是指对待世间万物持一种中庸之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诗中的生活态度是非常平和且乐观的,"朝餐夕安寝,用是为身谋"表明了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自在的生活。除了这些日常所需外,其余时间则是用来寻访山水之美,或吟诗饮茶,享受心灵的自由。
"浩浩如虚舟"这一句,把诗人的心境比喻成一只轻盈的空船,在无尽的生命海洋中漂浮,既表达了超然物外的心态,也反映了一种对人生绝对自由无拘的追求。
最后两句"富贵亦有苦,苦在心危忧。贫贱亦有乐,乐在身自由"则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不仅是诗人个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他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