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乾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乾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这是一首描绘战乱之景的诗,通过对比和谐音手法,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凄凉的情境。开篇“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一句,以“王颁”指代统帅,用“兵势急”形容战争的紧迫气氛,而“鼓下坐蛮奴”则描绘战鼓之下的蛮奴(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静坐不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和心理对比。
接着,“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一句,以“潋滟”形容水流的湍急,而“倪塘水”则是对战场河流的描写,“叉牙出骨须”则用来形容战争中士兵们的艰辛与悲惨,通过牙关紧闭到骨头上的须发,可以想见他们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磨难。
末句“乾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更进一步渲染出战后的荒凉景象,“乾芦一炬火”描绘的是零星的篝火,而“回首是平芜”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过后只留下平坦废墟的感慨,通过“平芜”一词,传达出战乱之后自然景观的荒凉和静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现实的深刻描绘,也反映出了古代士兵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以及战争给大自然带来的破坏。
美人别君去,自去无处寻。
旧物零落尽,此情安可任。
唯有襭纱幌,尘埃日夜侵。
馨香与颜色,不似旧时深。
透影灯耿耿,笼光月沈沈。
中有孤眠客,秋凉生夜衾。
旧宅牡丹院,新坟松柏林。
梦中咸阳泪,觉后江陵心。
含此隔年恨,发为中夜吟。
无论君自感,闻者欲沾襟。
宾客懒逢迎,翛然池馆清。
檐闲空燕语,林静未蝉鸣。
荤血还休食,杯觞亦罢倾。
三春多放逸,五月暂修行。
香印朝烟细,纱灯夕焰明。
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禅后心弥寂,斋来体更轻。
不唯忘肉味,兼拟灭风情。
蒙以声闻待,难将戏论争。
虚空若有佛,灵运恐先成。
宦途本自安身拙,世累由来向老多。
远谪四年徒已矣,晚生三女拟如何。
预愁嫁娶真成患,细念因缘尽是魔。
赖学空王治苦法,须抛烦恼入头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