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谥与纪河间阮仪徵其名,瓣香二字;
兴学较孙寿州张南皮尤切,铜像千秋。
予谥与纪河间阮仪徵其名,瓣香二字;
兴学较孙寿州张南皮尤切,铜像千秋。
此挽联以“予谥与纪河间阮仪徵其名,瓣香二字”开篇,巧妙地将被悼念者张百熙与历史上的两位知名人物阮仪徵和纪河间相提并论,通过“瓣香二字”的比喻,表达了对张百熙在学术领域贡献的高度赞誉和尊敬之情。
接着,“兴学较孙寿州张南皮尤切,铜像千秋”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张百熙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将其与孙寿州、张南皮等同样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人物相比较,突出了他的贡献更为显著。同时,“铜像千秋”四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后人对张百熙的纪念方式,也寄托了对其功绩永垂不朽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此挽联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既赞美了张百熙在学术和教育领域的杰出贡献,又表达了对其深远影响和永恒纪念的深切情感,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逝去先贤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
总辔出西坰,寥寥旭宇明。
丛冈森地秀,飞塔恍神行。
惠味沾仙露,疲心识化城。
远香来不断,空梵过犹清。
坐惜忘机晚,居惭緤组荣。
抚怀今古恨,高世友僚情。
顾慕群芳歇,徘徊极野平。
低云参驻盖,寒木隐前旌。
风转松添韵,霜馀菊挫英。
碧垂天势匝,红上日华轻。
垒废麇䴥乐,池荒雁鹜鸣。
宫垣除濞国,台址畏轩兵。
胜践欣同适,沈忧悔自婴。
理融无物我,神照罢将迎。
绚藻春供丽,投珍佩合声。
莫嗤三叹拙,聊谢两心倾。
津亭理棹拂朝霞,试补东溪县道赊。
旅突倦供樵客桂,官符贪及戍时瓜。
蟾生海岸空弦湿,天倚山城一盖斜。
岁晚私书无惮数,轻邮不禁岭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