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白白好花枝,尽被山僧折取归。
祇有野薇颜色浅,也来钩惹道人衣。
红红白白好花枝,尽被山僧折取归。
祇有野薇颜色浅,也来钩惹道人衣。
这首诗以生动活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中僧人采摘花朵的场景。首句“红红白白好花枝”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花的色彩与形态之美,红白相间,鲜艳夺目。接着,“尽被山僧折取归”一句,将画面聚焦于一位山僧身上,他似乎对这些花朵情有独钟,不惜劳力将其摘下带回家中。这种行为在常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妥,但在诗中却充满了趣味和生活气息。
后两句“祇有野薇颜色浅,也来钩惹道人衣”,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这里不仅提到了更多的花卉种类——野薇,还通过“颜色浅”这一细节,展现了不同花卉之间的对比与和谐共存。同时,“钩惹”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花朵与僧人的互动,仿佛花朵主动吸引着僧人的注意,增添了几分拟人化的趣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美好的关系。
轩裳定浮云,于人竟何得。
不如饱诗书,颇似勤播植。
丰凶纵有时,穮蓑无倦色。
会须酬高廪,何用遽枉尺。
我观徐夫子,六艺自警饬。
肯回少年驾,闭户志匪石。
弹冠岂不好,恐遂林泉隔。
一朝堕世网,顿判云间翮。
曲高和自寡,得丧相什伯。
愿子保岁寒,功名当远索。
俯首簿书间,聊将逃遣谪。
醉看湘山二十春,杖藜疾趋旋路尘。
儿童拍手呼不住,并行磨之不怒瞋。
人间祸福本无象,引手按之如有神。
草鞋不踏公卿门,术中玉石两俱焚。
不知世上有憎爱,一味但觉山林尊。
得钱行沽付一醉,儿啼妻号了不闻。
孔仲山为阿里卒,吴门亦藏梅子真。
何年笑跨紫云去,举手山头谢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