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投古寺,乘月访高僧。
佛土风尘净,禅心池水明。
玄关欣妙悟,白首绊浮名。
半榻三生幸,千缘一芥轻。
残阳投古寺,乘月访高僧。
佛土风尘净,禅心池水明。
玄关欣妙悟,白首绊浮名。
半榻三生幸,千缘一芥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夜宿古寺的静谧与深思。首联“残阳投古寺,乘月访高僧”以夕阳与月光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独自探访高僧,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颔联“佛土风尘净,禅心池水明”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清静之感,佛土象征着纯净的世界,禅心则代表了内心的清明,池水的清澈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颈联“玄关欣妙悟,白首绊浮名”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玄关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通往智慧或真理的门户,诗人欣喜于自己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深刻领悟。同时,诗人也反思了自己一生追逐的名利,意识到它们在精神的追求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尾联“半榻三生幸,千缘一芥轻”总结了诗人的心境,他感到即使是在短暂的一生中能有机会体验佛法的教诲,也是一种幸运。千百种因缘在诗人看来都不及对佛法的体悟重要,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对物质世界的淡泊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充满了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追求的向往。
滏阳南去,望邺城一带,逼人愁思。
记得群雄争割据,健者曹家吉利。
公子綵毫,佳人绣瓦,快意当如是。
漳河呜咽,至今犹染红泪。
犹忆秋夏读书,春冬射猎,泥水谯南地。
转眼寒烟萦战垒,耿耿还留霸气。
贺六浑来,韩擒虎去,苑树都如荠。
论人成败,世间何限馀子。
棠邑名城,秣陵剧县,鳣堂坐对晴秋。
正人家夹岸,云物当楼。
扶风绛帐生徒盛,环讲舍、锦瑟红篝。
图书四部,才华六代,冠冕南州。罨画暂尔淹留。
恰曲唱樽前,缆繫沙头。盼离亭霜叶,黄重丹稠。
之官一水携家便,喜烟江、乍稳阳侯。
别来锦字,好寻双鲤,频溯中流。
小楼外、丝丝缕缕。也似楼头,个侬情绪。
搅幕萦帘,惹人愁恨甚时住。
夜香笼袖,妆才罢、天还暮。
拟细炙鹅笙,笙亦为春寒,凤嘴偏努。
小屏风几叠,瞥见重重南浦。
因思江上,算今夜、有人羁旅。
纵有日、赊到春晴,晴不得、腮边红雨。
怎能勾、梨花门掩,双双笑语。
北郭先生,门恰对、峰回涧曲。
且小隐、渔庄蟹舍,长廊矮屋。
雨过拍茶香作雪,日高煨芋酥于玉。
向红尘、不到处逍遥,襟衫绿。林滟滟,烘枫菊。
涛瑟瑟,锵梧竹。问貂蝉蓑笠,谁荣谁辱。
豆架瓜棚三径在,黄鸡白酒千场足。
便水田、今岁不曾收,来年熟。
曾在西泠,徐稚下、陈蕃之榻。
记当日、湖山浓淡,宾徒杂沓。
夜雨对眠灵隐寺,春帆竞掠雷峰塔。
几何时、云水竟飘然、携瓢衲。室有妇,机声匝。
塾有子,书声答。喜鸿妻操作,龙驹蹙踏。
设帨九天喧管籥,称觞七郡倾壶榼。
正中秋、月照浙江潮,银光合。
出郭秋光好,黄叶飒沓霜空。筱径织,石泉通。
漱碎玉淙淙。三生堂后名僧至,乘兴杖笠过从。
拟问取,寺门松。可仍旧如龙。桥东。
谁延伫,虎溪三笑,逢相识、庐山远公。
说晓起、秋山有信,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
姑留软语,饱看禅窗,瘦槲枯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