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秋光好,黄叶飒沓霜空。筱径织,石泉通。
漱碎玉淙淙。三生堂后名僧至,乘兴杖笠过从。
拟问取,寺门松。可仍旧如龙。桥东。
谁延伫,虎溪三笑,逢相识、庐山远公。
说晓起、秋山有信,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
姑留软语,饱看禅窗,瘦槲枯枫。
出郭秋光好,黄叶飒沓霜空。筱径织,石泉通。
漱碎玉淙淙。三生堂后名僧至,乘兴杖笠过从。
拟问取,寺门松。可仍旧如龙。桥东。
谁延伫,虎溪三笑,逢相识、庐山远公。
说晓起、秋山有信,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
姑留软语,饱看禅窗,瘦槲枯枫。
这首《塞翁吟·秋日过竹枝庵访灵机上人不遇与寒松上人茗谈》描绘了诗人秋日探访竹枝庵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禅意之深。
首先,“出郭秋光好,黄叶飒沓霜空”,开篇即以秋色点题,黄叶在霜空下飘落,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接着,“筱径织,石泉通。漱碎玉淙淙”,细腻地描绘了竹林小径与清澈的泉水交织的景象,水声潺潺,如同碎玉撞击,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三生堂后名僧至,乘兴杖笠过从”,描述了名僧来访的情景,他们带着兴致,手持杖笠,穿梭于竹林之中,增添了诗作的禅意。接下来,“拟问取,寺门松。可仍旧如龙”,诗人想要询问寺门前的松树是否依旧像龙一样挺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桥东。谁延伫,虎溪三笑,逢相识、庐山远公”,这里引用了佛教故事中的“虎溪三笑”典故,象征着僧侣间的友谊和智慧的交流。诗人遇到了庐山远公,进一步深化了禅宗与自然、人情之间的联系。
“说晓起、秋山有信,趣昨夜、出岫闲云,仍返山中”,诗人与上人谈论了清晨秋山的信使,以及昨晚云雾缭绕的景象,这些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最后,“姑留软语,饱看禅窗,瘦槲枯枫”,诗人以温和的话语结束这次探访,饱览了禅房的美景,欣赏了瘦弱的槲树和枯萎的枫树,这些景象虽看似衰败,却蕴含着生命的坚韧与禅意的深远。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禅宗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韬威戢勇山林间,雾泽文采何斑斑。
长啸清风起六合,独立为君当九关。
女儿港前风乍起,一声长笛倾人耳。
遥见匡庐顶上云,片片吹落湖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