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
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
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景象。"去寺犹一里,隔林闻水声",表达了诗人离寺庙尚有不远之距,但已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溪流声,这里的“犹”字用得恰到好处,既表现了距离的感知,也增添了一份等待中的期待。而隔着林木听水声,则让人联想到那清泉不为观者现身,只在静谧中轻语,显露出一种超脱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接着“安知客乘兴,山下远相迎”,则是诗人感受到这种自然景象所激发的内心喜悦,似乎能预感到寺庙中的僧侣或许会因为某种情感的共鸣而走下山来,以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诗人相迎。这里的“安知”表达了一种心灵之间的默契,而“客乘兴”则点出了诗人此行之所以,正是为了寻求这份难得的宁静与自我精神世界的扩展。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声音和内在情感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脱尘世、与大自然对话的情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境美学。
理人愧无术,摄已徒婴患。
假息赞公舍,披味医王观。
逃虚行灭迹,执热坐挥汗。
空桑岂常庐,聊得慰怀安。
美酒非上药,亦足寄情欢。
鹫峰敛夕霄,莺湖回清澜。
心将碧云合,目随弦月殚。
所期殊未至,还寝独长叹。
在昔纪高士,遐哉举逸民。
始知弓旌代,乃有岩壑人。
范子秉兹尚,非病自云贫。
结庐灵山曲,垂竿胥水滨。
绪年习道论,游方狎隐沦。
披裘忽过夏,采药已载春。
雨漂庭下麦,风落甑中尘。
为颂幽贞吉,庶宣皇化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