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虱》
《虱》全文
宋 / 赵汝燧   形式: 古风  押[感]韵

虱形仅如麻粟微,虱毒过于刀锥惨。

上循鬓发贯绀珠,下匿裳衣缀玉糁。

呼朋引类极猖蹶,摇头举足恣餐啖。

晴窗晓扪屡迁坐,雨床夜搔不安毯。

急唤童子具汤沐,奔迸出没似丧胆。

童子蹙頞代请命,姑责戒励后不敢。

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

(0)
注释
麻粟:一种小型谷物,比喻极小。
绀珠:深蓝色的珍珠,形容鬓发。
玉糁:比喻虱子的白色寄生体。
猖蹶:嚣张、放肆。
餐啖:吃喝,这里指吸食人血。
屡迁坐:频繁更换坐姿。
丧胆:形容极度惊恐。
蹙頞:皱眉,表示不满或同情。
姑责:暂时责备。
御览:皇帝阅览,指受重视。
翻译
虱子小得像麻粟般微不足道,它们的毒却比刀锥还要凄惨。
向上爬行于鬓发间,如同串起青珠,向下藏匿在衣物上,点缀着玉粒般的寄生虫。
它们呼唤同伴,肆意妄为,摇头摆尾,尽情享用着人血大餐。
白天在明亮的窗户边,早晨醒来时常常抓挠不止,夜晚则在雨湿的床铺上瘙痒难耐,无法安睡。
急忙叫来童子准备热水洗澡,它们惊慌逃窜,仿佛丧魂落魄。
童子皱眉代替恳求,母亲责备后告诫,从此孩子再也不敢怠慢。
想起它们过去曾在明光宫中游荡,曾经被皇帝亲自检视。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赵汝燧的《虱》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虫害景象。诗中以精细的笔触刻画了虱子虽小却带来极大痛苦的形象,它们隐藏在人的鬓发和衣物间,行动狡猾,令人难以捉摸。诗人通过“上循鬓发贯绀珠,下匿裳衣缀玉糁”这两句,形象地描述了虱子在人体上的活动轨迹,以及它们带来的瘙痒和不适。

“呼朋引类极猖蹶,摇头举足恣餐啖”则展现了虱子成群结队、肆意妄为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它们对人的侵扰之深。诗人自己被虱子困扰,白天在晴窗下辗转不安,夜晚在雨床上更是无法安眠,只能求助于童子来洗澡驱赶。

最后两句“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看似与前文无关,实则暗含讽刺之意,暗示这些曾经被宫廷接纳的虱子,如今却成了诗人生活中的烦恼。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表达细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与寄生虫之间的微妙关系。

作者介绍

赵汝燧
朝代:宋

(1172—1246)名或作汝燧。宋宗室,居袁州,字明翁,号野谷。宁宗嘉泰二年进士。主东阳县簿,迁湖南刑司狱干官,改知临川县。监镇江府榷货务,年课羡三十万。迁知郴州。历湖南宪漕,以刑部郎官召对,再差知温州。博记工文,尤长于诗,为江湖派诗人。有《野谷诗稿》。
猜你喜欢

送宋承山作祁门令

知君五凤客,亦复跨双凫。

宋玉名高楚,郎官宿应吴。

仁心琴里发,民事镜中苏。

送别无须酒,阳春在路衢。

(0)

送山阴兰博邑教授湖州

奉檄是儒官,驱车出上兰。

壶觞追饯处,桃李满城看。

念别嗟双剑,随身只一冠。

苏湖得君往,古道重波澜。

(0)

送周大尹入觐

却金为汉吏,马首气何雄。

将上河阳计,先乘御史骢。

旌旗飏古节,鼓吹奏民风。

今日山阴道,方知在镜中。

(0)

谢山人吴比部重集草堂得青字

节序惊余老,壶樽对客醒。

鬓看今岁白,眼向几人青。

乐饮非河朔,悲歌是小星。

扬雄草玄处,何日燕然铭。

(0)

咏怀三十首·其二十七

伊尹昔幽沉,遗世在莘野。

负犁带雨耕,悬钓垂云把。

讽书味三谟,展诗研大雅。

咏歌合匏弦,达观何潇洒。

终焉膺三聘,为世驱六马。

左相位不卑,先觉道应寡。

一朝居阿衡,四海忧患写。

因知畎亩中,讵是忘情者。

(0)

咏怀三十首·其二十五

仙子悟长生,鍊元积真道。

一气含太虚,宝鼎手能造。

衣裳翳白云,鸡犬呜丹灶。

玉帝校尺籍,紫书方命召。

韩众携竹冠,卢敖奉金诰。

济世有丹砂,冲举何足好。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符曾 戴冠 冯道 蒋防 曹禾 陶翰 冯梦龙 查升 孙奇逢 陆羽 陆希声 刘邦 卢谌 顾允成 马怀素 刘三吾 李天馥 杨云翼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