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谓真际死,我谓真际生。
真际本非幻,幻生真际名。
禅房夜月冷,石塔春雨鸣。
宗纲正落纽,伫立徒含情。
人谓真际死,我谓真际生。
真际本非幻,幻生真际名。
禅房夜月冷,石塔春雨鸣。
宗纲正落纽,伫立徒含情。
这首诗《道初和尚悼偈》由元末明初的无愠所作,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深切怀念与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句“人谓真际死,我谓真际生”开篇即以对比手法,提出对生死的看法,诗人并不认同世人对和尚死亡的观念,而是认为和尚的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上得以延续,体现了对佛法中“涅槃重生”的深刻理解。
接着,“真际本非幻,幻生真际名”进一步阐述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指出真际并非虚幻,而是在于其内在的真实与永恒,即使表面看似消逝,其精神与法义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永续不灭。
“禅房夜月冷,石塔春雨鸣”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禅意的画面,夜晚的禅房、清冷的月光、春日里的雨水与古老的石塔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暗示着和尚的精神与智慧如同这自然界的景象一样,虽历经变迁,却依然生机勃勃,影响深远。
“宗纲正落纽,伫立徒含情”则表达了对和尚法脉传承的重视与敬仰。宗纲,即宗派的纲领或核心思想,和尚通过教导与实践,将佛法的精髓传递给后人,这种传承如同纽带一般,维系着佛法的连续性和生命力。诗人伫立其间,心中满是敬仰之情,既是对和尚个人成就的赞叹,也是对佛法传承的深深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和尚生前事迹的追忆和对其精神世界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和尚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月韵梅梢漏未央,缓寻梦境小相羊。
万家灯火天无夜,十里绮罗风自香。
胜友何如罗粉黛,清谈端可厌笙簧。
吴侬休作筑城舞,胡越年来共一疆。
舍东种早韭,生计似庾郎。
舍西种小果,戏学蚕丛乡。
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
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
采撷无阙日,烹饪有秘方。
候火地炉暖,加糁沙钵香。
尚嫌杂笋蕨,而况污膏粱。
炊粳及鬻饼,得此生辉光。
吾馋实易足,扪腹喜欲狂。
一扫万钱食,终老稽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