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阿权贵学逃禅,兀傲蟠胸祇自怜。
十丈萧州苍藓树,更谁倚管吊游仙?
不阿权贵学逃禅,兀傲蟠胸祇自怜。
十丈萧州苍藓树,更谁倚管吊游仙?
此诗描绘了一位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立与超脱的精神境界。首句“不阿权贵学逃禅”表明画家不受世俗权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如同遁入禅境一般,表达了对自由与精神独立的向往。次句“兀傲蟠胸祇自怜”则进一步刻画了画家内心的孤高与自我怜悯,他以独特的傲骨面对世事,虽孤独却能自得其乐,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坚韧与自信。
后两句“十丈萧州苍藓树,更谁倚管吊游仙?”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画家的创作对象——苍老的树木,比喻为历经沧桑的自我,同时也暗示了画家在艺术世界中的探索与追求。这里提到的“萧州苍藓树”,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古老与生命力,也隐喻了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坚持与深思。而“更谁倚管吊游仙?”则表达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寻求精神寄托和超越现实的愿望,仿佛在与仙人对话,探讨宇宙与人生的奥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立、超脱世俗、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风貌,以及对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感悟。
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
引囚到庭下,囚口争喧哗。
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忉。
“自古官中财,一一民膏血。
为吏掌管钥,反窃以自私。
人不汝谁何,如摘颔下髭。
事老恶自彰,证佐日月明。
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
”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辨。
“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
参军在场屋,薄薄有声称。
只今作参军,几时得骞腾。
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
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
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
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
”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嗟。
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
玉鞭重倚,却沉吟未上,又萦离思。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柳怯云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携羽扇,那日隔帘,半面曾记。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