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王子仙,涧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传闻王子仙,涧边遗一骥。
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
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二)拜马涧》中的第二首。诗中,诗人以传说中的王子与神驹的故事为引子,描述了一匹被遗留在涧边的骏马。"传闻王子仙,涧边遗一骥",暗示了这匹马可能有着非凡的来历,象征着高洁或神秘。接着,诗人提到"当时青云路,鸡犬亦可致",意指即使是一般的鸡犬也能通过这条道路达到高位,暗喻这匹马本有可能成为通向成功的桥梁。
然而,诗人紧接着转折道:"未必真龙媒,悠悠在平地",表达了对这匹马命运的感慨,它或许并非真正的龙种,如今却只能静静地待在平凡的土地上。这句诗寓含了对人才被埋没或未能得到应有赏识的感叹,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和人生际遇的深沉思考。整体来看,这首诗借马言志,既有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又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
云山苍苍兮烟木稠,石濑潺潺兮江水流。
故人兮冕旒,先生兮羊裘。
使人皆先生兮谁其伊周?
使人不先生兮谁其巢由?
仕止久速兮舍圣人将安求。
清风一丝兮岂为名钩,蕉黄荔丹兮香火千秋。
岸下几篙兮荣辱之舟,先生一笑兮白云收。
谁谓衡山高,景行思齐而。
谁谓衡麓近,大路莫致之。
衡高麓云邈,洙泗不在兹。
远臣礼乐光,吉月春阳时。
原隰遂咨度,于彼湘之湄。
薄言采芹藻,多士乐且仪。
酌彼百泉水,憩我驷牡驰。
我将布惠泽,我将迪民彝。
我将歌《白驹》,爰求硕人遗。
爰求硕人遗,空谷夫何为。
南山有楩楠,北山有桐椅。
谁谓衡山高,衡麓乃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