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西江月.十二首·其七》
《西江月.十二首·其七》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词  词牌: 西江月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

念念体分同异。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0)
鉴赏

此诗为宋代诗人张伯端所作,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七)》。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世俗生活观察的诗歌。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这两句表达了对众生的平等看待,不以寿命长短或社会地位高低来区分他们。这是佛法中平等观念的体现,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法身通照没吾伊。” 此句中的“法身”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之身,代表着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真理。这里说它“通照”,意谓这一真理无所不在,无处不至,能够穿透一切,包括“我”——即作者本人。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于宇宙真理之中的境界。

“念念体分同异。” 这句话意味着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但又与其他念头相连,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流动和变化。这里强调了时间流逝中每一刻的独特性及其与整体生命体验的联系。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这两句诗探讨了知觉的可靠性。它表达了一种对现实感知的怀疑态度,即所谓的“真”可能并非真正如此,而所谓的“假”也可能含有某种程度上的真理。这反映出作者对于知识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往来诸用不相知。” 这句话描绘了人世间忙碌而又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有机会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生死谁能碍你。”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之忧的精神境界。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思想,即通过修行达到一种对待生与死都能够平静无畏的心态。这里,“碍”字意味着阻碍或束缚,作者问道,在这种修为下,还有谁能真正阻碍你呢?这句话强调了心灵自由和解脱的理念。

综观全诗,它不仅描绘了一种世俗与佛教哲学相结合的生活景象,也表达了对生命真谛、时间流逝、知觉可靠性以及生死超脱等深刻主题的探讨。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閒居·其一

古树依山麓,芳华缀翠藤。

夕阳当晚眺,春色在晨兴。

幽独清于水,头颅野似僧。

忽闻孤鹤唳,声出白云层。

(0)

海市歌

虹蜺驾海海市开,海人骑马海市来。

白玉板阁黄金台,以宝易宝不易财。

骊龙之珠大于斗,透彻光芒悬马首。

若将海宝掷人间,小者亦能亡桀纣。

海市市人非世人,东风皎洁梨花春。

海市人服非世服,龙文象眼鲛绡幅。

海市人事非世事,至宝不妨轻相示。

市翁之老不知年,提篮直立海市前。

篮中鸡子如日紫,要换市姑真龙子。

龙子入海云雨兴,九州之大无炎蒸。

(0)

过七里泷谒严子陵先生祠二首·其一

严滩西渡绕晴空,古迹苍茫入望中。

汉代山河今已矣,钓台犹自挹高风。

(0)

闻变·其一

百二山河一旦休,中原无地觅神州。

英灵已化啼鹃去,忠义宁为舞鹤羞。

豫让有心长抚剑,包胥无力叩同仇。

满朝金紫归何处,不为君王展半筹。

(0)

和彭秀才定求宁阳道上之作

五陵裘马舞飞鸾,路熟车轻勿厌难。

云锁姑苏明月冷,梦驰天阙晓钟寒。

两年琴韵悲童叟,一路棠阴忆钓磻。

寄语峰头旧猿鹤,莫将过客等閒看。

(0)

前生德戊子七月二十一事也时脱悍帅之难

天之于吾何为乎,君之危兮臣羞矣。

天之于世何为乎,龙之亢弓鲸凌耳。

女娲之肠何如共工之头,不周山崩天地圮。

麟驺同贤者避世,以兵毒人唯虎兕。

苍生肉腐不足食,胾斮衣冠充俎几。

嗟德之生以植良,不惟植良遹以理。

不能使世之皆禹稷而无羿奡兮,虽德之生乃可耻。

(0)
诗词分类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诗人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储瓘 吴少微 王和卿 李星沅 朱子奢 戴永植 辨才 黄定 刘时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