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袂伤麟后,凄凉旧日坛。
尚为人爱惜,不使杏彫残。
叶映缁林好,枝横泗水寒。
一从梁木去,多把落花看。
自昔棠思召,于今木有韩。
遥知槐并并,根古似龙蟠。
反袂伤麟后,凄凉旧日坛。
尚为人爱惜,不使杏彫残。
叶映缁林好,枝横泗水寒。
一从梁木去,多把落花看。
自昔棠思召,于今木有韩。
遥知槐并并,根古似龙蟠。
这首诗描绘了杏坛的凄凉与历史的沧桑感。林希逸以细腻的笔触,将杏坛的景象与深厚的历史情感融为一体。
首句“反袂伤麟后”,以“反袂”这一动作,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哀伤,暗含着对“伤麟”的故事的联想,即对逝去的辉煌与生命的脆弱的感慨。接着,“凄凉旧日坛”一句,直接点明了杏坛如今的荒凉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悲凉氛围。
“尚为人爱惜,不使杏彫残。”这两句转折,虽然杏坛已显衰败,但依然有人对其怀有深情,不愿让它完全凋零,体现出人们对历史遗迹的珍视与保护意识。
“叶映缁林好,枝横泗水寒。”描绘了杏坛在秋风中落叶纷飞的景象,与周围的深色树林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同时,“枝横泗水寒”也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环境的寒冷,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凄凉主题。
“一从梁木去,多把落花看。”这两句通过“梁木去”与“落花”这两个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梁木象征着历史的变迁,而落花则代表了生命的消逝。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生命无常的感慨。
“自昔棠思召,于今木有韩。”这两句引用典故,分别指代了古代的棠棣之国与韩木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与文化的追忆与思考。通过这些典故,诗人不仅展现了对历史的尊重,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最后,“遥知槐并并,根古似龙蟠。”以槐树作为收尾,不仅描绘了槐树的茂盛与古老,还隐喻了历史的深远与生命的延续。槐树的“并并”与“龙蟠”相呼应,既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杏坛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文化、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对现实景象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希望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