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柳曾沾辇路春,登高谁赋黍离频。
峡云虚绾巫蛾髻,湘水能传屈子神。
万里九重天阙远,千金一笑主恩新。
三郎亦自惭韦武,犹有傍人笑太真。
花柳曾沾辇路春,登高谁赋黍离频。
峡云虚绾巫蛾髻,湘水能传屈子神。
万里九重天阙远,千金一笑主恩新。
三郎亦自惭韦武,犹有傍人笑太真。
这首明代张羽的《秋兴同商进士景贞押韵作(其四)》以花柳、春色和历史典故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与当下的感慨。首句“花柳曾沾辇路春”,描绘了昔日皇家车马所经之地的繁花似锦,暗含了盛世景象。次句“登高谁赋黍离频”借用《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表达了对昔盛今衰的深沉哀思。
接下来,“峡云虚绾巫蛾髻,湘水能传屈子神”两句,通过巫山云雾和湘江的意象,联想到巫山神女和屈原的传说,寓言历史人物的悲剧命运,以及诗人对高尚人格的仰慕。
“万里九重天阙远,千金一笑主恩新”则转向现实,感叹皇权距离遥远,而新的恩宠又显得肤浅,流露出对朝廷变迁的无奈和讽刺。
最后两句“三郎亦自惭韦武,犹有傍人笑太真”,以唐玄宗李隆基自比“三郎”,提及他与杨贵妃的故事,暗示自己虽有愧于贤臣韦武,但仍有人嘲笑他的荒淫,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反思和他人评价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借古讽今,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洞察。
过眼总云烟。斯人各一天。记当时、访戴河边。
杨柳小桥缘岸曲。帆影过,夕阳悬。诗酒话缠绵。
波心月正圆。听渔歌、又近门前。
回忆昔时如梦寐,嗟不见,又经年。
独昵近湖山,几失烟江景。
孤篷与鹭争,渐入桐庐境。
衔江接红树,斜斜复整整。
云光淡相染,天无成古锦。
山水无定形,奇变出心影。
未成浮海愿,弥觉天机永。
暮傍桐君山,旅夜抱虚警。
相逢莫问名,出世先止饮。
烟波有戒心,身世成悬瘿。
不见披裘人,渔火明孤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