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有乾萤筴有鱼,风来恰受半窗虚。
一时差胜苏卿窖,千古应传扬子居。
禾黍已深妨远目,儿童屡进授新书。
生涯只此聊终岁,更有何门好曳裾。
案有乾萤筴有鱼,风来恰受半窗虚。
一时差胜苏卿窖,千古应传扬子居。
禾黍已深妨远目,儿童屡进授新书。
生涯只此聊终岁,更有何门好曳裾。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苏筑斋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首联“案有乾萤筴有鱼,风来恰受半窗虚”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斋室内的情景,案上放置着干涸的萤火虫和鱼骨,微风拂过,带来了一丝清虚之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颔联“一时差胜苏卿窖,千古应传扬子居”将苏筑斋与历史上的两位隐士苏卿和扬子居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古人高洁品质的敬仰以及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满足与自豪。
颈联“禾黍已深妨远目,儿童屡进授新书”则转而描写自然景色与教育场景,稻田与麦田的茂盛遮挡了远处的视线,但孩子们的求知欲却如同新生的绿苗,不断汲取知识的甘露。尾联“生涯只此聊终岁,更有何门好曳裾”总结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态度,认为这样的生活已经足够丰富,无需追求更多的名利地位,流露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的淡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教育和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巍然开济两朝勋,信矣才难十乱臣。
原庙固应祠百世,先王何止活千人。
和熹未圣犹贪位,明德虽贤不及民。
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
文章偏忌声名早,富贵政须门第好。
了知二物不相关,风月膏粱兼者少。
刘郎天韵真不凡,飞腾宜在蓬莱岛。
年来穷愁已到骨,只有珠玑落残稿。
纷纷馀子何能追,定向诗坛分六纛。
造物小儿亦薄相,浪付繁华给挥扫。
却令径坐诗人穷,只与清冷消热恼。
向来狗监非同邑,渴尽文园尚佣保。
九原千古忽可作,如君自是不枯槁。
茅斋夜诵谁得闻,咄咄空能诉穹昊。
请君更作升天行,勿使贫胡彊知宝。
日酿天正绿,风酣麦方秋。
闲携稚子辈,眷言共春游。
芒鞋过涧壑,竹杖穿林丘。
东西随所适,语嘿颇自由。
亦有一樽酒,父子相献酬。
山花既含笑,野草亦忘忧。
一轮渐隐隐,半规尚悠悠。
归路何所叹,古人可与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