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张李国长城,翻向天涯问大钧。
争似圣朝公道在,庙堂端要读书人。
当年张李国长城,翻向天涯问大钧。
争似圣朝公道在,庙堂端要读书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景象和深远的情感。"当年张李国长城,翻向天涯问大钧"两句中,"张李国"指的是唐朝时期的边塞将领,他们修建的长城蜿蜒曲折,一直延伸到天地相接之处。诗人通过"翻向天涯问大钧"表达了对历史和英雄事迹的追寻与探究,"大钧"在这里象征着古代边塞的坚固与辽阔。
后两句"争似圣朝公道在,庙堂端要读书人"则转向现实生活,表达了对当今圣明朝廷公正之道的赞美,以及对书香门第、学术修养的推崇。这里的"公道在"强调了国家的法度与规章,而"庙堂端要读书人"则描绘了一幅文风鼎盛、士族子弟研习经典的场景,体现出诗人对文化教育和学术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歌颂,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情感深厚的一面,同时也映射出了宋代文人对于国家大计和文化自信的关切。
簿书壅处精神健,风俗浇时质性淳。
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指麾细柳通河外,歌咏《甘棠》付汉滨。
惆怅不能留自助,谩将樽酒驻车轮。
笭箵下北湾,挂䍡上西浦。
渔师恶取真少恩,游鳞潜身更何所。
未死神已泣,口沫自吹吐。
相失沧波俄顷间,斫雪飞花落盘俎。
山翁忍见不惜青铜钱,尽买鲥鰅鲂鲫鱮。
我闻清渊之水千尺长,鱼乎鱼乎慎勿轻行复遭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