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因辟后厌鼎烹,那在丘嫂轑釜羹。
冠未挂前已先裂,一簪却上山头雪。
我虽无师心我师,速修何恨下手迟。
论中自得养生理,笔底尽是游仙诗。
休向回车问前路,终须有个安排处。
晴窗点检白云篇,不知谁为作者序。
谷因辟后厌鼎烹,那在丘嫂轑釜羹。
冠未挂前已先裂,一簪却上山头雪。
我虽无师心我师,速修何恨下手迟。
论中自得养生理,笔底尽是游仙诗。
休向回车问前路,终须有个安排处。
晴窗点检白云篇,不知谁为作者序。
这首诗以隐逸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篇“谷因辟后厌鼎烹,那在丘嫂轑釜羹”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世俗生活比作被烹饪的谷物,而隐居生活则比作不受束缚的自然状态,暗示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接着,“冠未挂前已先裂,一簪却上山头雪”描绘了诗人放弃官场束缚,选择归隐山林的形象,象征着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
“我虽无师心我师,速修何恨下手迟”表明诗人虽然没有直接的老师指导,但内心已经找到了自我修行的道路,不后悔开始的时间晚。“论中自得养生理,笔底尽是游仙诗”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通过内省和创作来达到修身养性、追求精神自由的过程。
“休向回车问前路,终须有个安排处”劝诫人们不必过分忧虑未来的道路,因为总会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晴窗点检白云篇,不知谁为作者序”最后两句,以晴朗的窗户和白云为背景,象征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接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体现了金末元初时期文人对于个人精神独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吾家有赐茔,近在尚书浦。
前区百亩田,后启重门堵。
子姓俨成行,科名多接武。
家风万石传,花竹平泉圃。
蝉联二百祀,魂魄犹兹土。
一旦阅沧桑,他人代为主。
痛我游子身,中年遭薄祜。
驱车去关河,行行远豺虎。
亲朋不可见,何况予同父。
碌碌想阿奴,耕田故辛苦。
行者叹四方,居者愁门户。
岂为别离哀,努力念尔祖。
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
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
贿师一十万,虎啸临皇州。
巨舰作大营,飞橹为前茅。
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
举火蒜山旁,鸣角东龙湫。
故侯张子房,手运丈八矛。
登高瞩山陵,赋诗令人愁。
沈吟十年馀,不见旌旆浮。
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
阖庐用子胥,鄢郢不足收。
况兹蠢逆虞,已是天亡秋。
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