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门迹不到,颜巷自安贫。
独与圣贤对,更于灯火亲。
夜观常及子,昼讽直从寅。
莫恨成名晚,诗书不负人。
权门迹不到,颜巷自安贫。
独与圣贤对,更于灯火亲。
夜观常及子,昼讽直从寅。
莫恨成名晚,诗书不负人。
这首诗《至乐斋读书》由宋代诗人王十朋所作,展现了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简朴生活中寻求精神满足的境界。
首句“权门迹不到,颜巷自安贫”描绘了诗人远离权贵之门,选择在简陋的巷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体现了他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人生态度。接着,“独与圣贤对,更于灯火亲”则表明诗人独自与古代圣贤对话,通过阅读书籍与他们心灵相通,仿佛在灯光下更加亲近知识的光芒。
“夜观常及子,昼讽直从寅”描述了诗人不分昼夜地沉浸在书海之中,夜以继日地学习和思考,甚至到了子时(即深夜)仍在阅读,白天则直接从寅时(即清晨)就开始诵读,表现了其勤奋刻苦、全身心投入的精神状态。
最后,“莫恨成名晚,诗书不负人”表达了诗人对于成就和名声的淡然态度,认为只要通过诗书获得了精神上的丰富和成长,就不必为未能早些成名而遗憾,体现了他对于个人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个人价值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思和情感的作品。
我昔吏桐乡,穷山使屡蹑。
路险独后来,心危常自怯。
下顾云容容,前溪未可涉。
半崖风飒然,惊鸟争堕叶。
修蔓不知名,丹实坼在荚。
林端野鼠飞,缘挽一何捷。
马行闻虎气,竖耳鼻息嗋。
遂投山家宿,骇汗衣尚浃。
归来抚童仆,前事语妻妾。
吾妻常有言,艰勤壮时业。
安慕终日间,笑媚看妇靥。
自是甘努力,于今无所慑。
老大官虽暇,失偶泪满睫。
书之空自知,城上鼓三叠。
我居城东隅,地僻车马少。
忽闻大尹来,僮仆若惊鸟。
入门且坐笑,丰颊光皎皎。
问我餐若何,依旧抱糜麨。
问我诗若何,亦未离缠绕。
我庭有藜苋,不堪秣腰袅。
我壶无醪醴,不能犒介绍。
乃喜百事稀,来此与世矫。
固非傲不往,心实厌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