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跨崇冈,檐宇锁空雾。
新晴洗双目,十里在跬步。
霏霏渔浦烟,冉冉富春树。
风花不我私,何以理愁绪。
谁梳白玉窗,中有浮云度。
浮云吹不开,不见行人去。
高台跨崇冈,檐宇锁空雾。
新晴洗双目,十里在跬步。
霏霏渔浦烟,冉冉富春树。
风花不我私,何以理愁绪。
谁梳白玉窗,中有浮云度。
浮云吹不开,不见行人去。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定。开篇“高台跨崇冈,檐宇锁空雾”两句,构筑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台,檐角以下,云雾缭绕,将整体景象包裹其中,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接着“新晴洗双目,十里在跬步”两句,则是诗人站在这高台之上,感受着刚刚洗净的天空带来的清新视野。眼前所见,不仅是近处的景致,连十里外的风光也一览无余,这种视觉上的广阔,映射出诗人心灵的开阔与豁达。
第三、四句“霏霏渔浦烟,冉冉富春树”描绘了水边烟雾缭绕,树木繁盛的春日景色。这里的“渔浦”和“富春树”,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节描写,也暗示了一种生机勃勃、无限生长的意境。
至于“风花不我私,何以理愁绪”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与内心忧虑的超脱态度。即便是风中飘落的花瓣,也不特属于个人,这份自然无私的恩赐,又如何让人长时间陷于愁绪之中呢?
末了,“谁梳白玉窗,中有浮云度。浮云吹不开,不见行人去”四句,则是诗人从楼台内眺望窗外的景象。有人在梳理着那如同白玉般洁净的窗棂,而窗棂间,却有一片云雾游移。这浮动的云雾,如同隔绝了视线,连行人都难以一见,让人不禁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产生深思。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高台景观的描写,以及对春日自然美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境。这种境界,正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