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仍在涧,生事本无多。
老圃初收芋,穷檐待补萝。
逃虚惟独往,入俗也相过。
语默行藏外,衰荣奈汝何。
居山仍在涧,生事本无多。
老圃初收芋,穷檐待补萝。
逃虚惟独往,入俗也相过。
语默行藏外,衰荣奈汝何。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居山仍在涧”,隐士居住在山中,依然能听到溪涧潺潺的流水声,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氛围。接着“生事本无多”一句,点明了隐士生活简单,没有过多的物质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老圃初收芋,穷檐待补萝。”描述了隐士日常劳作的情景,初秋时节,老园里收获了芋头,屋檐下等待着修补的藤萝,既体现了生活的朴素,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逃虚惟独往,入俗也相过。”这两句表达了隐士对世俗的逃避与对人情的接纳。他独自一人在山林间游走,享受着孤独与自由;但面对世俗,他也并非完全隔绝,偶尔也会与人交往,展现了隐逸与社会之间微妙的平衡。
最后,“语默行藏外,衰荣奈汝何。”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表达了对隐士言行举止的赞赏,以及对世间荣辱得失的超脱态度。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在其个人选择的范围之内,外界的荣衰对他来说已不再重要,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简朴生活和超脱世俗的向往与赞美。
倚阑干立尽,看东风、吹度柳绵飞。
怕杜鹃啼杀,江南雁杳,游子何之。
梦断扬州芍药,落尽簇红丝。
歌吹今何在,一曲沾衣。
往事不堪重省,记柳边深巷,花外幽墀。
把菱花独照,脂粉总慵施。
怅春归、留春未住,奈春归、不管玉颜衰。
伤心事,都将分付,榆砌苔矶。
金仙顶门一只眼,五眼通神识无限。
云卿留得眼一只,眼力最高人不识。
眼里青囊一卷经,照破山川无遁形。
口谈祸福句句验,人谓先生真鬼灵。
自言好眼与人别,当年点得白龟睛上血。
龟存双眼我双眼,两眼精明光电掣。
有时采珠撼龙宫,有时捋须探虎穴。
独眼独眼真地仙,一角灵犀妙莫传。
谁知一眼二眼化千眼,笑杀时师空眼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