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野食无烟火,灵籁天声自管弦。
我亦从今断荤饮,为公重和石斋篇。
空山野食无烟火,灵籁天声自管弦。
我亦从今断荤饮,为公重和石斋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脱的画面,通过“空山野食无烟火”这一句,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境。诗人仿佛置身于一片无人烟的山林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不需烟火之劳,与世隔绝,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宁静与自由。
“灵籁天声自管弦”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这里的“灵籁”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如风吹过树林、溪水潺潺等,它们自然而然地构成了和谐的乐章,无需人为的演奏。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暗示了在自然之中,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共鸣与和谐。
接下来,“我亦从今断荤饮”表明诗人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再食用肉类,而是选择素食,这不仅是对个人饮食习惯的调整,更可能象征着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追求更加纯净、简朴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更加贴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为公重和石斋篇”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石斋诗作的欣赏与敬意。通过创作新诗回应友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高雅的艺术品味,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相互之间的艺术交流与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艺术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近以观远,人以观天。我以观物,后以观前。
小以亲巨,偏以观全。粗以观细,显以观玄。
枝头一珠露,万古包鸿濛。
鸿濛不缘腐草隔,仍向秋萤见化工。
一呼天地始,一吸天地终。
所以圣王不下榻,康民阜物成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