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见惯是司空,旧说扬州未必中。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
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
谁言见惯是司空,旧说扬州未必中。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
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佃所作的《依韵和再开芍药十六首》中的第九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芍药花的深情赞美。
首句“谁言见惯是司空”,以司空见惯的典故,反问为何寻常之物也能引起人们的赞叹,引出对芍药的独特魅力的思考。接着,“旧说扬州未必中”一句,通过对比扬州的繁华与芍药的美,强调芍药之美不在于外在的环境或名声,而在于其内在的特质。
“可是两三千处月,能如二十五般风”两句,运用数字对比,将月光与微风的柔和与变化,与芍药的美丽相联系,暗示芍药如同月光与微风一般,既有静谧之美,又充满生机与变化。
“依稀仙帐魂今返,遭遇神针肉更红”两句,将芍药比作仙帐中的魂魄,经过神针的点化后,更加鲜艳夺目,表达了诗人对芍药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其独特魅力的向往。
最后,“却得蓬蒿遮蔽力,便教重见太平功”两句,以蓬蒿的遮蔽力象征芍药在逆境中依然绽放的坚韧精神,以及它为世界带来的和平与美好,进一步深化了对芍药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对芍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与社会和谐的美好祝愿。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
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
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
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
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
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相期结书社,未怕供诗帐。
还将梦魂去,一夜到江涨。
赵子吟诗如泼水,一挥三百六十字。
奈何效我欲寻医,恰似西施藏白地。
赵子饮酒如淋灰,一年十万八千杯。
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
我衰临政多缪错,羡君精采如秋鹗。
颇哀老子今日饮,为君坐啸主画诺。
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
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
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
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
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
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
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
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
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
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
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
《丙申岁余在京师乡人陈景回自南来弃其官得太子中允景回旧有地在蔡今将治园囿于其间以自老余尝有意于嵩山之下洛水之上买地筑室以为休息之馆而未果今景回欲余诗遂道此意景回志余言异日可以知余之非戏云尔》【宋·苏洵】岷山之阳土如腴,江水清滑多鲤鱼。古人居之富者众,我独厌倦思移居。平川如手山水蹙,恐我后世鄙且愚。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晴原漫漫望不尽,山色照野光如濡。民生舒缓无夭扎,衣冠堂堂伟丈夫。吾今隐居未有所,更后十载不可无。闻君厌蜀乐上蔡,占地百顷无边隅。草深野阔足狐兔,水种陆取身不劬。谁知李斯顾秦宠,不获牵犬追黄狐。今君南去已足老,行看嵩少当吾庐。
https://shici.929r.com/shici/e6l6gT4UTz.html
咀霞嚼云香满髯,魏公之孙颜朱觇。
岚光染秋迸疏帘,哦诗屡秃霜毫尖。
岷峨清风飒帷幨,刮磨幽翳辉银蟾。
剖析不郁雁鹜钳,或马骤畈迂衔钳。
鹿门烟萝扃鐍严,猿鸟未许逃幽潜。
劲翮刷云不可淹,情曷能忘波涛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