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何潺潺,秋水清见底。
纵横小石圆,一一静无滓。
空山人不到,漍漍响环佩。
我来每终日,漱濯弄清泚。
山居时已久,不省有朝市。
门阑人客少,跨马必至此。
麋鹿见我熟,相对不复起。
谁知寂寥趣,寄言同声子。
东溪何潺潺,秋水清见底。
纵横小石圆,一一静无滓。
空山人不到,漍漍响环佩。
我来每终日,漱濯弄清泚。
山居时已久,不省有朝市。
门阑人客少,跨马必至此。
麋鹿见我熟,相对不复起。
谁知寂寥趣,寄言同声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开篇“东溪何潺潺,秋水清见底”两句,以动人的意象展现了溪流的潺潺声响和秋天清澈透明的水质,读者仿佛能听见溪水的声音,也能感受到水中鱼儿嬉戏的景象。
“纵横小石圆,一一静无滓”进一步描绘了溪中的小石头,既有自然的随意性,又呈现出一种宁静无波的状态。这里的小石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也寄寓着诗人对内心平和状态的追求。
接下来的“空山人不到,漍漍响环佩”则将视线转移到空旷的山中,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偶尔传来的一阵佩玉声响,增添了一份超然物外的意境。这里不仅写出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寂寞生活的向往。
“我来每终日,漱濯弄清泚”则是诗人在描述自己每天都沉浸于这宁静的溪水中,享受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这里的“漱濯弄清泚”既可以理解为洗涤尘埃,也可以看作是心灵上的净化。
紧接着,“山居时已久,不省有朝市”则表达了诗人对城市生活的淡忘,长时间的山中隐居使他不再记得繁华世界的喧嚣,这里“朝市”的提及,更凸显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
“门阑人客少,跨马必至此”则描绘了一个画面,即尽管来访者稀少,但那些真正想见到诗人的朋友或知音,还是会不惜长途跋涉而来。这里的“跨马必至此”,表达了一种真挚友谊的情感。
随后的“麋鹿见我熟,相对不复起”则让读者看到一幅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即便是野生动物也已习惯了诗人的存在,不再惊慌逃避,这里体现出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最后,“谁知寂寥趣,寄言同声子”则是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一种自我感悟和表达。这里的“寂寥趣”,指的是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生活乐趣,而“寄言同声子”,则是在寻找那些能理解他这种生活态度的人,希望通过诗歌与他们心灵相通。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精神自由和真挚友谊的情感寄托。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
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