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谷中葛,引蔓在修楚。
修楚代为薪,葛也安所附。
岂无絺与绤,可以禦清暑。
烈烈严冬时,忧君乏纩絮。
绵绵谷中葛,引蔓在修楚。
修楚代为薪,葛也安所附。
岂无絺与绤,可以禦清暑。
烈烈严冬时,忧君乏纩絮。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杂诗三首(其二)》描绘了一幅朴素而深情的画面。诗中以“绵绵谷中葛”起笔,形象地展现了葛藤在山谷中蔓延生长的情景,暗示了它的坚韧和生命力。接着,“引蔓在修楚”进一步描绘了葛藤攀附于高大的树木上的景象,象征着它对生存环境的依赖。
诗人思考葛藤的命运,即使被人们砍伐作为薪柴,葛藤仍然无法逃脱被利用的命运。“修楚代为薪,葛也安所附”表达了对葛藤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寓言了人生的无可奈何。然而,诗人并未忘记葛藤的价值,他提出“岂无絺与绤,可以禦清暑”,指出葛纤维可以制作轻薄的衣物,抵御炎热的夏天。
最后,诗人的目光转向严冬,“烈烈严冬时,忧君乏纩絮”,表达了对寒季里人们缺乏保暖物资的忧虑,流露出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葛藤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深深关怀。
三年种得两丛竹,疏疏映我池边屋。
安得凉生十里阴,与君来往无三伏。
君家易知复难忘,春自罗浮归草堂。
罗浮竹大堪为屋,屋上干云从更长。
僻居两两辞城邑,地阔天长莫羞涩。
时见醯鸡瓮里游,几何高士林中人。
我今怀君复畏人,欲向竹林藏此身。
君来寻我乃相见,同话三山海上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