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
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
七旬罪已服,六旬师方克。
伟哉帝道隆,终始常作则。
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
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
七旬罪已服,六旬师方克。
伟哉帝道隆,终始常作则。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景象,展现了君主德政和国家安康的美好愿景。开篇“大业来四夷,仁风和万国”表明了大唐帝国的强盛与广泛的影响力,以及它对四方各族的吸引力和以仁慈之风治理天下的愿景。
接下来的“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则进一步强调了君主公正无私,以及上天因其德行而加以辅助的观念。这两句诗意在彰显帝王的道德与天命之间的和谐统一。
随后的“七旬罪已服,六旬师方克”可能是在讲述某一次成功的征战或是对外扩张的行动,其中数字“七旬”、“六旬”很可能是指代时间长度,但具体所指则需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
最后,“伟哉帝道隆,终始常作则”赞颂了帝王之道的崇高与持久,以及这种治国理念自始至终如一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对君主德政、国家安宁和战争胜利的描绘,表达了对统治者美好品质的歌颂,以及对其长久而稳定的政治哲学的肯定。
总体来说,这是一首典型的赞美诗,它所展现的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理想君主及其政权的一种美好愿景。
水尔何如此,区区矻矻流。
墙墙边沥沥,砌砌下啾啾。
味不卑于乳,声常占得秋。
崩腾成大瀑,落托出深沟。
远历神仙窟,高淋竹树头。
数家舂碓硙,几处浴猿猴。
共月穿峰罅,喧僧睡石楼。
派通天宇阔,霤入楚江浮。
为润知何极,无边始自由。
好归江海里,长负济川舟。
夔龙在庙堂,虽然有佥议。
苍生得父母,自是天之意。
鄱阳气候正,文物皆鲜媚。
金镜有馀光,春风少闲地。
膺门倚寒碧,到者宁容易。
宾从皆凤毛,爪牙悉猿臂。
楼台千万户,锦绣龙歌沸。
大惠虫鸟全,至严龙虎畏。
可怜召伯树,婆娑不胜翠。
诗搜日月华,道咽神仙味。
嘉树白雀来,祥烟甘露坠。
中川一带香,□开幽邃地。
逸少情有馀,东山境不啻。
恭闻圣天子,廊庙犹虚位。
应知黎庶心,只恐徵书至。
渚宫遥落日,相送碧江湄。
陟也须为相,天乎更赞谁。
风高樯力出,霞热鸟行迟。
此去多来客,无忘慰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