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出家无第行,随师乞食遣称名。
长沙岂敢论年几,绛老惟知甲子生。
童子出家无第行,随师乞食遣称名。
长沙岂敢论年几,绛老惟知甲子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灵澈的作品,名为《荅徐广叔四问》。诗中描绘了一位年幼出家的僧童随师行乞食的情景,其无忧无虑,与世俗的计较相去甚远。
“童子出家无第行,随师乞食遣称名。”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僧童与世间儿童的不同。一般儿童在家中有固定的排行,而僧童则是随着师父四处游历,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只是在求食时被称呼以区分。
“长沙岂敢论年几,绛老惟知甲子生。”
这里的“长沙”指的是唐代名僧长沙祜,表达了诗人对其不敢与之论及年龄的敬意。而“绛老”则是对一位年迈之人的尊称,“甲子生”暗示这位长者出生于甲子年,即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某一年份。整体上,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佛教中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意象,传递了一种超然物外、出世的宗教情怀,以及对僧童纯真生活状态的描绘。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
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
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
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僧貌净无点,僧衣宁缀华。
寻常昼日行,不使身影斜。
饭朮煮松柏,坐山敷云霞。
欲知禅隐高,缉薜为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