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养生之术,非难亦非易。
世人也用铅,不得修铅志。
才与脱黑衫,便即露素质。
及池炎火上,刀圭依法律。
铅白还同此,抽时莫教失。
持入赤色门,点时坚如石。
药用真水精,八数为第一。
妙精亦八两,阳人身上出。
两般相合和,甑山须秘密。
凡曲乌龙上,数满经三七。
一两真龙脑,还要肥苏腻。
白色真龙脑,苍色亦不是。
别有方法制,取用在临时。
二物合为体,须使真金器。
世人会此语,地仙只这是。
若将非处用,殃祸自立至。
十年暗障日,五载不见明。
若点一粟粒,须臾即抵圣。
夫养生之术,非难亦非易。
世人也用铅,不得修铅志。
才与脱黑衫,便即露素质。
及池炎火上,刀圭依法律。
铅白还同此,抽时莫教失。
持入赤色门,点时坚如石。
药用真水精,八数为第一。
妙精亦八两,阳人身上出。
两般相合和,甑山须秘密。
凡曲乌龙上,数满经三七。
一两真龙脑,还要肥苏腻。
白色真龙脑,苍色亦不是。
别有方法制,取用在临时。
二物合为体,须使真金器。
世人会此语,地仙只这是。
若将非处用,殃祸自立至。
十年暗障日,五载不见明。
若点一粟粒,须臾即抵圣。
这首诗《还丹口诀》由唐代道士李玄光所作,内容涉及道教炼丹术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方法。诗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炼制“还丹”(一种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的过程,强调了炼丹术中的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
首先,诗中提到“养生之术”,指出炼丹术是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方法,并非难以掌握,也并非轻而易举。这反映了古代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接着,诗中详细描述了炼制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和步骤。例如,“铅”作为主要原料之一,需经过精心处理,去除杂质,最终达到“脱黑衫”、“露素质”的状态。这一过程象征着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寓意着内在本质的显现。
诗中还提到了“炎火”、“刀圭”等炼丹工具和操作手法,强调了炼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或规则,确保炼制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通过“铅白还同此,抽时莫教失”的描述,强调了炼制过程中的精细操作和对细节的严格把控。
进一步,诗中提到了“赤色门”、“点时坚如石”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炼制成功后的“还丹”状态,以及其在转化过程中的显著效果。同时,诗中也强调了“真水精”、“真龙脑”等珍贵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炼制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最后,诗中警告了错误使用炼丹术可能导致的“殃祸”,并提醒读者在实践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指导和方法,避免盲目尝试带来的风险。通过“十年暗障日,五载不见明”的比喻,强调了长期坚持和正确指导对于炼丹成功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还丹口诀》不仅是一首关于炼丹术的诗歌,也是对生命哲学、自然法则以及人类追求永恒智慧的深刻反思。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传达了道教炼丹术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智慧,为后世研究道教文化和炼丹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
衰发不到耳,尚烦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烟雾蒙汤谷。
尘垢能几何,翛然脱羁梏。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心困万缘空,身安一床足。
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
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桐江撝袂蚤三年,把臂重来讲旧篇。
陌上风尘成底事,鬓边霜雪但悠然。
虬蟠我亦思沧海,鹗荐初方上碧天。
忍把离杯又抛掷,别愁纷泊满春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