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疑案参来久,今喜辨明杨即柳。
高王目迷何足云,压倒德潜谈天口。
我非博古侈精鉴,是是还应别否否。
沈文王氏乃捉刀,华亭晋陵仍左右。
始识流传祇一图,珷玞安可同瑶玖。
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识元珠吾固有。
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历阜。
纵云露柱即灯笼,坐令优孟望而走。
每读班赋发深思,贵耳末学多肤受。
吴下诗人即趋阙,试与观之应觉丑。
还续长年当自讼,庶使此图更因寿。
富春疑案参来久,今喜辨明杨即柳。
高王目迷何足云,压倒德潜谈天口。
我非博古侈精鉴,是是还应别否否。
沈文王氏乃捉刀,华亭晋陵仍左右。
始识流传祇一图,珷玞安可同瑶玖。
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识元珠吾固有。
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历阜。
纵云露柱即灯笼,坐令优孟望而走。
每读班赋发深思,贵耳末学多肤受。
吴下诗人即趋阙,试与观之应觉丑。
还续长年当自讼,庶使此图更因寿。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余既辨明黄子久山居图即富春山居图》,采用叠旧韵的形式,表达对《富春山居图》真伪的辨析过程及个人见解。诗中充满了对艺术鉴赏的独到见解和对历史事件的感慨。
诗的开头“富春疑案参来久”,点明了对《富春山居图》真伪问题的长期争议,表达了对这一问题最终得以澄清的喜悦之情。“今喜辨明杨即柳”则直接指出了对《富春山居图》的辨明结果,即确认其为真迹。
接下来,“高王目迷何足云,压倒德潜谈天口”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某些权威观点的质疑,认为他们的言论不足以影响自己的判断。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在艺术鉴赏方面的自信和独立思考。
“我非博古侈精鉴,是是还应别否否”表明了作者并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知识进行鉴赏,而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能够区分真伪。接着,“沈文王氏乃捉刀,华亭晋陵仍左右”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在鉴赏领域的权威性和独特视角。
“始识流传祇一图,珷玞安可同瑶玖”指出在艺术鉴赏中,流传的作品可能只有一幅,因此不能将普通的艺术品与珍稀的艺术品相提并论,强调了作品的独特价值。
“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识元珠吾固有”通过幽默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艺术鉴赏的自信,即使面对复杂的艺术作品,也能识别出其中的价值。
“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历阜”运用自然界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在艺术鉴赏中,需要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
“纵云露柱即灯笼,坐令优孟望而走”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那些不懂装懂、盲目跟风行为的讽刺。
“每读班赋发深思,贵耳末学多肤受”强调了阅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要避免轻信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
最后,“吴下诗人即趋阙,试与观之应觉丑”指出即使是吴地的诗人,如果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艺术品,也会感到之前的欣赏水平不足。
“还续长年当自讼,庶使此图更因寿”表达了作者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使得对艺术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乾隆皇帝在艺术鉴赏方面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对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艺术鉴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在这一领域中的独特见解。
亭俯清漪揖翠岑,好风吹面月盈襟。
濯缨孺子沧浪兴,抱膝高人梁父吟。
流转韶光兰满砌,婆娑秋景桂成林。
为君唤起栖梧凤,瑞旦来仪磬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