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赵国宜转寄傅岩叟诗韵时岁歉人艰食闻国宜有发粟意因有以劝相之》
《和赵国宜转寄傅岩叟诗韵时岁歉人艰食闻国宜有发粟意因有以劝相之》全文
宋 / 陈文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云章华阁照明时,朝野如今尚采诗。

紫府祗因通夕梦,永平从此失朝饥。

似闻令子心传印,便有行人口似碑。

还许秫田分靖节,黄花重九醉东篱。

(0)
翻译
当云章华阁被灯光照亮的时候,朝廷和民间仍然崇尚诗歌创作。
紫色的天宫只因整夜的梦境而变得亲近,永平从此失去了早晨的饥饿感。
似乎听说令郎心承家学,口才如同镌刻在碑石上的诗篇。
或许还能允许像陶渊明那样,分得一片秫田,在重阳节赏菊、醉酒东篱。
注释
云章华阁:形容华丽的宫殿。
尚采诗:崇尚诗歌创作。
紫府:道教中指天宫或仙境。
永平:地名,这里可能代指现实中的某个时期。
令子:尊称别人的儿子。
心传印:心领神会,传承家学。
行人口似碑:口才出众,如碑文般铭记。
秫田:古代种植高粱的田地,陶渊明曾以此自给。
靖节:陶渊明的别号,以其清高节操著称。
黄花:菊花,重阳节习俗赏菊。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象征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陈文蔚在赵国宜转寄傅岩叟诗韵的背景下,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感慨。首句“云章华阁照明时”暗示了朝廷的繁华景象,但紧接着“朝野如今尚采诗”揭示出即使在这样的盛世,人们依然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反映现实。

“紫府祗因通夕梦,永平从此失朝饥”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忧虑,紫府象征着权贵之地,而“通夕梦”暗指官员们可能只是在梦境中解决饥荒问题,永平则可能象征着国家的安宁,然而现实中的饥荒问题却让这种安宁蒙上了阴影。

“似闻令子心传印,便有行人口似碑”两句赞赏赵国宜的善举,他的儿子可能继承了他的仁慈之心,而他的行动如同口碑,深入人心。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赵国宜发粟济民的肯定和期待。

最后,“还许秫田分靖节,黄花重九醉东篱”以陶渊明的典故作结,希望赵国宜能效仿靖节先生,将部分官田分配给百姓,让他们在重阳节(菊花盛开之际)也能如陶渊明那样,在东篱下畅饮欢聚,寓意着诗人期盼社会公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朝廷的讽喻,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仁政的呼吁,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介绍
陈文蔚

陈文蔚
朝代:宋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

夜登天童寺观海日

登临何事独关情,北斗阑干对面横。

汉使犹空河畔影,霓裳如在月中声。

鱼龙水阔星辰动,鸿雁风高铃铎鸣。

不待下方鸡唱罢,衲僧东指海云平。

(0)

古意

头上凤凰钗,是郎手中物。

床上鸳鸯衾,是妾手自织。

将钗与衾寄郎去,愿郎长见长相忆。

(0)

寄河南卫镇抚赵克家叙旧

程生河南来,始得河南信。

雨散云飞二十年,萍踪梗迹今才定。

却思小孤洲渚边。大江大浪拍战船。

将军须髯劲如戟,白石酣歌便醉眠。

我从别来赞画省,芙蓉幕与风尘远。

洪武初年自日边,诏许还家老贫贱。

池馆尽付当时人,惟存笔砚伴闲身。

刘伶斗内葡萄酒,西子湖头杨柳春。

见人斲轮只袖手,听人谈天只钳口。

年过七十发未斑,路涂不辞牛马走。

知尔出镇在洛阳,宫袍健马日煌煌。

前骑大旗画罴虎,后骑长戟横雪霜。

我于此事别已久,富贵浮云更何有?

鸿雁得便时附书,但问老人平安否?

(0)

念奴娇.家次闲宝月山居图次闲先人有旧居在宝月山今已屡迁矣追忆不忘因绘此图

旧时门巷,有旧时池馆,旧时花石。

一带弯环屏障好,对面蛾眉山色。

细径羊肠,疏篱麂眼,此境都如昔。

春来双燕,杏梁还是相识。

尚记丸髻荷衣,儿时学步,细数山坡级。

转眼沧桑尘事换,已是可怜陈迹。

画里人琴,卷中诗句,也变山阳笛。

蒲团香袅,结庐终胜行客。

(0)

续游十二首·其八

严城间阻梦魂通,小市门东更向东。

剪烛寄声书草草,背灯弹泪去悤悤。

花繁竹暗应迷路,蝶趁莺梢有便风。

梅蕊胆瓶看渐减,每朝分插到钗丛。

(0)

答平陵宋似濂

芳兰竟体总堪怜,宋玉还饶赋几篇。

豪士未妨兼妩媚,男儿安在负须髯。

高奇嗜酒嵇中散,佻达能歌沈下贤。

把臂自然风味合,不关家世是同年。

(0)
诗词分类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诗人
谭嗣同 姜夔 薛季宣 洪亮吉 顾太清 王质 朱翌 尤侗 王寂 丁鹤年 王易 叶适 张祜 严复 寒山 范纯仁 刘宰 黄公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