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章华阁照明时,朝野如今尚采诗。
紫府祗因通夕梦,永平从此失朝饥。
似闻令子心传印,便有行人口似碑。
还许秫田分靖节,黄花重九醉东篱。
云章华阁照明时,朝野如今尚采诗。
紫府祗因通夕梦,永平从此失朝饥。
似闻令子心传印,便有行人口似碑。
还许秫田分靖节,黄花重九醉东篱。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陈文蔚在赵国宜转寄傅岩叟诗韵的背景下,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感慨。首句“云章华阁照明时”暗示了朝廷的繁华景象,但紧接着“朝野如今尚采诗”揭示出即使在这样的盛世,人们依然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诗歌反映现实。
“紫府祗因通夕梦,永平从此失朝饥”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忧虑,紫府象征着权贵之地,而“通夕梦”暗指官员们可能只是在梦境中解决饥荒问题,永平则可能象征着国家的安宁,然而现实中的饥荒问题却让这种安宁蒙上了阴影。
“似闻令子心传印,便有行人口似碑”两句赞赏赵国宜的善举,他的儿子可能继承了他的仁慈之心,而他的行动如同口碑,深入人心。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赵国宜发粟济民的肯定和期待。
最后,“还许秫田分靖节,黄花重九醉东篱”以陶渊明的典故作结,希望赵国宜能效仿靖节先生,将部分官田分配给百姓,让他们在重阳节(菊花盛开之际)也能如陶渊明那样,在东篱下畅饮欢聚,寓意着诗人期盼社会公正,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有对朝廷的讽喻,也有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仁政的呼吁,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程生河南来,始得河南信。
雨散云飞二十年,萍踪梗迹今才定。
却思小孤洲渚边。大江大浪拍战船。
将军须髯劲如戟,白石酣歌便醉眠。
我从别来赞画省,芙蓉幕与风尘远。
洪武初年自日边,诏许还家老贫贱。
池馆尽付当时人,惟存笔砚伴闲身。
刘伶斗内葡萄酒,西子湖头杨柳春。
见人斲轮只袖手,听人谈天只钳口。
年过七十发未斑,路涂不辞牛马走。
知尔出镇在洛阳,宫袍健马日煌煌。
前骑大旗画罴虎,后骑长戟横雪霜。
我于此事别已久,富贵浮云更何有?
鸿雁得便时附书,但问老人平安否?
旧时门巷,有旧时池馆,旧时花石。
一带弯环屏障好,对面蛾眉山色。
细径羊肠,疏篱麂眼,此境都如昔。
春来双燕,杏梁还是相识。
尚记丸髻荷衣,儿时学步,细数山坡级。
转眼沧桑尘事换,已是可怜陈迹。
画里人琴,卷中诗句,也变山阳笛。
蒲团香袅,结庐终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