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空山里,孤标恐未真。
严枯今日景,初蕊百年春。
江店烟中树,荒台月下身。
平生信幽节,寒夜自无人。
不到空山里,孤标恐未真。
严枯今日景,初蕊百年春。
江店烟中树,荒台月下身。
平生信幽节,寒夜自无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诗中“不到空山里,孤标恐未真”两句,以“空山”为背景,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体验,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真正领略其真谛。接下来,“严枯今日景,初蕊百年春”则通过对比今朝的严冬枯萎与百年后的春花初放,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永恒主题,暗示了自然之美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江店烟中树,荒台月下身”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江边的树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荒凉的台地上月光洒落,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最后,“平生信幽节,寒夜自无人”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信仰与追求,即使是在寒冷的夜晚,也无人能打扰他与自然的对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内在的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平静与超脱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