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善卷坛下作》
《善卷坛下作》全文
唐 / 刘禹锡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ànjuàntánxiàzuò
táng / liú

xiānshēngjiànyáoxīnxiāngjiǔyǒu
mínzhìānlínsǒu

dàowèiránguìmíngshìqióng寿shòu
yáotánzàishānshízhěchánghuíshǒu

注释
先生:指有道德或智慧的人。
尧:古代贤君,象征理想领袖。
九有:泛指极远之地。
斯民:这些百姓。
治:治理得好。
林薮:山林,隐居之处。
道:道德或自然法则。
自然贵:本然的尊贵。
名:名声。
无穷寿:永恒不朽。
瑶坛:神话中的仙人聚会之地,象征高洁。
识者:有见识、理解的人。
回首:回头看,怀念。
翻译
先生见到尧的心志,一起离开那遥远的地方。
百姓已经得到治理,我可以安心隐居山林。
道义因其本然尊贵,名声因永恒而长存。
玉坛就坐落在这座山上,有识之士常常回望这里。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善卷坛下作》。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和道法的崇拜,以及对永恒和平静生活的向往。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圣先贤的景仰之情,他们的心灵纯净无瑕,如同远古尧舜时期的人们一样,共同遁世隐居于自然界中。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状态,人民已经获得了良好的治理,诗人自己也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在林间薮泽中享受着安宁。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这两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理解,把“道”视作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被赋予了崇高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最后两句则具体指代了一处名为瑶坛的地方,它位于某座山中,而有见识之人常会回头寻思这片美好的自然与精神寄托之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和永恒价值的深刻向往。

作者介绍

刘禹锡
朝代:宋

猜你喜欢

端午帖子词:皇太妃阁五首·其一

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

谁知恭俭德,綵缕出亲蚕。

(0)

次韵黄鲁直嘲小德。小德,鲁直子,其母微,故其诗云:解著《潜夫论》,不妨无外家

进馔客争起,小儿那可涯。

莫欺东方星,三五自横斜。

名驹已汗血,老蚌空泥沙。

但使伯仁长,还兴络秀家。

(0)

孔毅父以诗戎饮酒,问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

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

醉时万虑一埽空,醒后纷纷如宿草。

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

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

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

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庵聊洗心。

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

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

且将墨竹换新诗,润色何须待东里。

(0)

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轩壁,兼简颜长道二首·其二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

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

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公清。

更寻陋巷颜夫子,乞取微言继此声。

(0)

谢郡人田、贺二生献花

城里田员外,城西贺秀才。

不愁家四壁,自有锦千堆。

珍重尤奇品,艰难最后开。

芳心困落日,薄艳战轻雷。

老守仍多病,壮怀先已灰。

殷勤此粲者,攀折为谁哉。

玉腕揎红袖,金樽泻白醅。

何当镊霜鬓,强插满头回。

(0)

回先生过湖州东林沈氏,饮醉,以石榴皮书其家东老庵之壁云:「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西蜀和仲,闻而次其韵三首。东老,沈氏之老自谓也,湖人因以名之。其子偕作诗,有可观者·其一

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馀。

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诗经 张嵲 朱松 林则徐 韦应物 晏殊 唐寅 李煜 傅山 戴表元 张籍 刘子翚 许景衡 上官婉儿 刘辰翁 易顺鼎 曾几 张之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