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馀。
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
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馀。
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
此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乐于淡泊的生活态度。开篇“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馀”两句,通过对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表达,抒发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待遇之物持有淡然之心的态度。接下来的“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则展示了诗人在饮酒之际,以石榴皮作为书写工具,在墙壁上留下诗句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艺术的即兴表达。
全诗通过对比富与贫、忧与乐,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馀"两句,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察,也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一种宣言。诗人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和生活的自得其乐。
"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两句,则进一步展示了作者的豪放与豁达。他用好客的态度对待朋友,用黄金换取书籍的行为,彰显出他重视文化和精神财富的价值观念。
总体而言,此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先生的人生哲学,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堆胜题诗尚可怀,异时吴楚渺何哉。
传闻屡作南州佐,政自不妨三径开。
准拟归舟成再见,惊嗟玉树有新摧。
要知盛德亡穷处,连璧光辉看后来。
参佐已能迎刃解,弦歌更整乱丝棼。
胡为易地皆驰誉,信是高才本出群。
良木更须深雨露,善禾端自力耕耘。
仕途似子诚难遇,别语如余敢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