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褐与黄冠,遥寻正一坛。
灵符求玉印,神鼎问金丹。
礼斗七灯焰,降魔双剑寒。
龙沙遗谶合,计日待骖鸾。
布褐与黄冠,遥寻正一坛。
灵符求玉印,神鼎问金丹。
礼斗七灯焰,降魔双剑寒。
龙沙遗谶合,计日待骖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陈汝翔前往龙虎山修行的情景。诗中通过“布褐与黄冠”描绘了陈汝翔朴素的装束,显示其修道者的身份。“遥寻正一坛”则点明了他前往的目的地——道教圣地龙虎山。接下来,“灵符求玉印,神鼎问金丹”两句,展现了陈汝翔在修行过程中的追求,他寻求灵符以获得玉印,询问神鼎以探寻金丹,体现了对道家修炼法术和长生不老之术的渴望。
“礼斗七灯焰,降魔双剑寒”描绘了陈汝翔在修行中的仪式和战斗场景。他向北斗星礼拜,七盏灯火映照着虔诚的仪式;同时,他手持双剑,剑光凛冽,象征着降伏邪恶力量的决心。这种描述既展示了道教修炼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陈汝翔在修行路上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最后,“龙沙遗谶合,计日待骖鸾”表达了陈汝翔对于未来成就的期待。龙沙,可能是指龙虎山的自然景观或象征,而“遗谶合”则意味着他相信预言或先知之言,预示着他将有所成就。他期待着日后的某一天,能够乘鸾(传说中的仙鸟)飞升成仙,实现自己的修行目标。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陈汝翔作为修道者的精神追求与内心世界。
此身虽复类潜夫,衰老无心强著书。
道路不知奔走贱,交游空怪往还疏。
弦歌更就三年学,簿领唯添一味愚。
它日相逢定何处,莫将文采笑空疏。
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
慈颜如春风,不见桃李实。
古今抱此恨,有志俯仰失。
公子岂先知,战战常惜日。
吾君日月照,委曲到肝鬲。
哀哉人子心,吾何爱一邑。
家庭拜前后,粲然发笑色。
岂比黄壤下,焚瘗千金璧。
若人道德人,视此亦戏剧。
聊偿曾、闵意,遽与仙佛寂。
孤累卧江渚,永望坟墓隔。
作诗相楚挽,感动泪再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