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题诗寄入山,不知何处得书看。
莓苔石上秋吟远,星斗坛中夜拜寒。
鹤改新名呼未至,碑逢断刻打应难。
忆师每欲寻师去,芝朮栽成自可餐。
几度题诗寄入山,不知何处得书看。
莓苔石上秋吟远,星斗坛中夜拜寒。
鹤改新名呼未至,碑逢断刻打应难。
忆师每欲寻师去,芝朮栽成自可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的作品《寄茅山温尊师》,表达了诗人对茅山温尊师的深深思念和敬仰之情。首句“几度题诗寄入山”,描绘了诗人多次向山中寄送诗篇,表达对尊师的敬意;“不知何处得书看”则流露出对尊师回信的期盼与关切。
“莓苔石上秋吟远”写出了山中的幽静与诗意,想象尊师在秋天的寂静山石上独自吟咏,意境深远;“星斗坛中夜拜寒”则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夜晚,在寒冷的星斗坛中向尊师礼拜的情景,充满了虔诚。
“鹤改新名呼未至”暗示尊师可能已经仙逝,只能通过想象呼唤其新的名字;“碑逢断刻打应难”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失落感,暗示寻找尊师的信息如同敲打残破的碑文般困难重重。
最后两句“忆师每欲寻师去,芝朮栽成自可餐”,表达了诗人对尊师的深切怀念,以及即使不能相见,也能通过种植灵药来寄托对师门的向往和对尊师的思念,寓意深远,情感真挚。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寄诗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茅山温尊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道教隐逸生活的向往。
桃花已满秦人洞,杏树犹存董奉祠。
莫怪寒梅独多叶,只缘乐府有新诗。
生死忠邪未易穷,其如国脉是非中。
谁知刺骨翻为福,不念捐躯有此忠。
一日太阿归跋扈,百年黄钺授奸雄。
不然彼亦何为者,敢肇兵端起邺宫。
风搅长空,冷入寒云,正是严凝初至。
围炉坐久,珠帘卷起,准拟六花飞砌。
渐苒苒晴烟,更暗觉、远天开霁。
阻琼瑶、不舞蓝田,但有蟾华铺地。
想像如今剡溪,应误幽人访客,轻舟闲舣。
翠幕登临处,散无限清兴,顿孤沈醉。
念好景佳时,谩望极、祥霙为瑞。
却梅花、知我心情,故把飞英飘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