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迹蹉跎天一涯,苍茫寒色度清斋。
频窥镜里怜霜鬓,那禁春来怆旅怀。
懒向风尘分醒醉,但随造物任安排。
相思榆社团炉处,带晓鹒声隔树谐。
梗迹蹉跎天一涯,苍茫寒色度清斋。
频窥镜里怜霜鬓,那禁春来怆旅怀。
懒向风尘分醒醉,但随造物任安排。
相思榆社团炉处,带晓鹒声隔树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公辅在辛巳年元旦时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交融。首句“梗迹蹉跎天一涯”,以“梗”比喻人生的坎坷与挫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以及在广阔天地间漂泊不定的孤独感。
接着,“苍茫寒色度清斋”一句,通过“苍茫”和“寒色”渲染出一种深沉而略带凄凉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呼应。诗人独自度过清冷的斋戒日,内心的情感更加深刻。
“频窥镜里怜霜鬓,那禁春来怆旅怀。”诗人频繁照镜子,看到自己鬓发斑白,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之快,同时对即将到来的春天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哀愁不仅是因为季节更替,更是对旅途中的孤独与漂泊的深深忧虑。
“懒向风尘分醒醉,但随造物任安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顺应。面对世俗的纷扰,他选择淡然处之,不再刻意追求或逃避,而是顺从自然规律,随波逐流。
最后,“相思榆社团炉处,带晓鹒声隔树谐。”诗人身处榆树环绕的炉火旁,耳边传来清晨黄莺的啼鸣,这些自然景象与他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这里的“相思”不仅仅是对某个人的思念,也包含了对过去、对未来的种种情感纠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时间、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
山心知我好灵奇,幻景齐归风雨时。
始至相看犹偃蹇,稍深忘倦共迷离。
此时坐对烟溪上,殊形诡意争来向。
峥嵘列岫假神工,突兀孤峰凭鬼匠。
须臾影国变疑城,云收雾卷碧霄清。
五夜微霜林外白,寒空晓日数峰生。
奔湍稍定峰渐豁,水色山光同洗抹。
倦眼初逢物象新,大钧仍许阴阳割。
割去天边剩目形,众山皆醉我独醒。
微吟漫倚扁篷立,笔落还摇万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