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过雨欲黄昏,窈室空劳物象喧。
忽使禽忙交傍屋,颇疑龙战共倾盆。
摩云顶上飘愁思,垂露崖边滴翠痕。
寂寂羁人心眼外,辞春送月两销魂。
惊风过雨欲黄昏,窈室空劳物象喧。
忽使禽忙交傍屋,颇疑龙战共倾盆。
摩云顶上飘愁思,垂露崖边滴翠痕。
寂寂羁人心眼外,辞春送月两销魂。
这首诗描绘了风雨交加、黄昏将至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复杂情感。首句“惊风过雨欲黄昏”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风雨即将过去、天色渐暗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紧张而略带期待的氛围。接着,“窈室空劳物象喧”一句转折,描述室内虽为空寂,但外界却因风雨而喧嚣,形成鲜明对比。
“忽使禽忙交傍屋,颇疑龙战共倾盆”进一步展开画面,风雨不仅影响了自然界的生物,连禽鸟也忙碌起来,似乎在躲避或适应这场风雨。诗人通过“龙战”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风雨的猛烈,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力量的冲突与和谐。
“摩云顶上飘愁思,垂露崖边滴翠痕”两句转向内心感受,诗人站在高处,感受到的是愁绪的飘散,而崖边的露珠则留下了绿色的痕迹,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寂寂羁人心眼外,辞春送月两销魂”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这寂静的时刻,诗人的心灵仿佛超脱于外界,既在告别春天,也在迎接夜晚的到来,情感深沉而细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风雨之后的宁静与思考,以及对季节更替的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斜阳不放高塔沈,烟江匹练漂流金。
暮云不使远山没,天杪残虹悬绿发。
华灯十万桃叶船,煜若烛龙眠长川。
蘋飔静戛水苍佩,柳响暗狎鹍红弦。
佩声在虚弦在梦,翠月当帆有岚冻。
客心与雁千里飘,楼影如鸥六朝送。
凄然倚舷吹短箫,黄姑挂河天泬寥。
秋风已摧木叶尽,馀气恐及吾鬓彫。
长年捩柁乘晚潮,凤城一握看浮瓢。
晚潮南下八十里,芙蓉正开若耶水。
红为芙蓉绿蘅芷,下有三十六鳞鲤,为我衔书到乡里。
俯吸落日气,仰吐初月华。
容腹未及斛,作意偏谽谺。
林阴石垂掌,与云相攫拿。
揉之极纷碎,散如杨柳花。
蛎房布空洞,潟下多潜蛇。
昆布春不生,搏浪惟有沙。
投身生大怖,坦履亦槎枒。
谁云千丈潭,自灿光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