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谈般若,妙义自澜翻。
宁知第一义,诸佛本无言。
山僧谈般若,妙义自澜翻。
宁知第一义,诸佛本无言。
这首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名为《听吼堂长老夜讲般若(其三)》。诗中描绘了山中僧侣谈论般若之学的情景,妙义滔滔不绝,却道出了一种深邃的哲理:真正的第一义谛,诸佛并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
“山僧谈般若,妙义自澜翻。” 开篇即以“山僧”点明人物身份,他们谈论的主题是“般若”,这是佛教中智慧的象征,意味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接着,“妙义自澜翻”形象地描绘了僧侣们谈论时,思想如波涛汹涌,妙语连珠,充满智慧与灵性。
“宁知第一义,诸佛本无言。” 最后两句则揭示了深层的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超越语言的范畴,诸佛之所以不言,是因为言语难以完全传达那些超乎寻常的真理。这不仅是对般若智慧的探讨,也是对语言与真理关系的深刻反思,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内在领悟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佛教智慧的深邃与玄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语言与真理之间微妙关系的独到见解。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