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说武夷,高峰晴树碧云齐。
望穷石鼎疑无地,行到山根却有梯。
茅屋成村多卜隐,草书悬壁半留题。
几时扫断红尘路,一叶渔舟九曲溪。
天下名山说武夷,高峰晴树碧云齐。
望穷石鼎疑无地,行到山根却有梯。
茅屋成村多卜隐,草书悬壁半留题。
几时扫断红尘路,一叶渔舟九曲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邱攀桂所作的《接笋峰》,描绘了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隐逸之风。首句"天下名山说武夷"开门见山,点出武夷山在中国名山中的地位。接着"高峰晴树碧云齐",通过描绘山顶的晴空和翠绿的树木与蓝天白云相映,展现出山势的峻峭和景色的清幽。
"望穷石鼎疑无地,行到山根却有梯",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想象的手法,暗示山势险峻,仿佛石鼎般直插云霄,但又在山脚处发现阶梯,暗示攀登之路虽难,但并非无法抵达。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
"茅屋成村多卜隐,草书悬壁半留题",进一步描绘了山中隐居生活的场景,简陋的茅屋聚集成村,显示出隐士们的生活状态,而墙壁上挂着的草书,增添了文化气息,也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和艺术的追求。
最后两句"几时扫断红尘路,一叶渔舟九曲溪"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归隐山林的理想,希望有一天能扫除心中的纷扰,驾一叶小舟在九曲溪中悠然生活,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隐逸氛围,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情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