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吸落日气,仰吐初月华。
容腹未及斛,作意偏谽谺。
林阴石垂掌,与云相攫拿。
揉之极纷碎,散如杨柳花。
蛎房布空洞,潟下多潜蛇。
昆布春不生,搏浪惟有沙。
投身生大怖,坦履亦槎枒。
谁云千丈潭,自灿光明霞。
俯吸落日气,仰吐初月华。
容腹未及斛,作意偏谽谺。
林阴石垂掌,与云相攫拿。
揉之极纷碎,散如杨柳花。
蛎房布空洞,潟下多潜蛇。
昆布春不生,搏浪惟有沙。
投身生大怖,坦履亦槎枒。
谁云千丈潭,自灿光明霞。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喇叭嘴”这一独特地形的所见所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俯吸落日气,仰吐初月华”,以“吸”和“吐”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从地面仰望天空,从低处吸收落日余晖,从高处吐出初升月光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时空交错、天地交融的意境。
接着,“容腹未及斛,作意偏谽谺”,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自己仿佛能容纳巨大的空间,但又特别在意于探索和感受那些奇特、崎岖的地形,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林阴石垂掌,与云相攫拿”,描述了树木茂密、岩石如手掌般伸出,与天上的云彩相互交织、争夺空间的画面,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揉之极纷碎,散如杨柳花”,诗人将眼前的景象比作揉碎的杨柳花,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细腻与柔美,也隐含了时间流逝、万物更迭的哲理。
“蛎房布空洞,潟下多潜蛇”,通过蛎房(牡蛎壳)的排列和空洞,以及下方可能存在的潜蛇,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神秘与不可预测性。
“昆布春不生,搏浪惟有沙”,“昆布”在这里可能是指海藻类植物,诗句表达了春天来临时,此处并未生长出昆布,只有沙滩与波浪相伴,暗示了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生态特征。
“投身生大怖,坦履亦槎枒”,诗人亲自体验了这片区域的恐怖与险峻,即使在平坦的地面上行走,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最后,“谁云千丈潭,自灿光明霞”,诗人反问,谁说这里只是一个深达千丈的潭水,它自身却闪耀着如同霞光般的光芒,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非凡之处,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敬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