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作秋前信,偏怜望后弓。
亭虚方约白,漏下始升东。
香净思阶蕙,光清爱院桐。
海空由出没,云妒尚朦胧。
底用杯浮绿,应教灯尽红。
姮娥无一事,高坐广寒宫。
惯作秋前信,偏怜望后弓。
亭虚方约白,漏下始升东。
香净思阶蕙,光清爱院桐。
海空由出没,云妒尚朦胧。
底用杯浮绿,应教灯尽红。
姮娥无一事,高坐广寒宫。
此诗描绘了月亮在秋季的特殊魅力与情感寄托。首句“惯作秋前信”以月亮在秋天作为信使的形象,暗示其在季节变换中的重要角色,引人遐想。接着“偏怜望后弓”则以月亮的形状变化,表达了一种温柔的情感倾向,仿佛月亮对即将到来的圆满抱有期待与怜爱。
“亭虚方约白,漏下始升东。”这两句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展现了月亮从东方升起的过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希望的氛围。“香净思阶蕙,光清爱院桐。”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象,香气纯净,月光如水般洒在庭院中,让人心生欢喜与宁静。
“海空由出没,云妒尚朦胧。”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月亮在云层中的时隐时现,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变幻,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底用杯浮绿,应教灯尽红。”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或许无需刻意追求物质的享受,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最后,“姮娥无一事,高坐广寒宫。”借用了嫦娥的故事,将月亮与神话中的仙女联系起来,赋予了月亮更多神秘与美好的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是清代宫廷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
下帷对古人,何暇复窥园。
使君本学武,少诵《十三篇》。
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
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
独来向我说,愤懑当奚宣。
一见胜百闻,往鏖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辽年。
翠栝东南美,近生神岳阴。
惜哉不可致,霜根络云岑。
仙风振高标,香实陨平林。
偶随樗栎生,不为樵牧侵。
忽惊黄茅岭,稍出青玉针。
好事虽力取,王城少知音。
岂无换鹅手,但知觅来禽。
高怀独夫子,一见捐橐金。
得之喜不寐,赠我意殊深。
公堂开后阁,凡木愧华簪。
栽培一寸根,寄子百年心。
当恐樊笼中,摧我鸾鹤襟。
谁知积雨后,寒芒晓森森。
恨我迫归老,不见汝十寻。
苍皮护玉骨,旦暮视古今。
何人风雨夜,卧听饥龙吟。
道人自嫌三世将,弃家十年今始壮。
玉骨犹寒富贵馀,漆瞳已照人天上。
去年相见古长干,众中矫矫如翔鸾。
今年过我江西寺,病瘦已作霜松寒。
朱颜不办供岁月,风中蒿火汤中雪。
好问君家黄面翁,乞得摩尼照生灭。
莫学王郎与支遁,臂鹰走马怜神骏。
还君画图君自收,不如木人骑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