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
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
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
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
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
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
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
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
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
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
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
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
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
谁教明月下,为我声溅溅。
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
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诗中通过"一为止足限,二为衰疾牵"两句,揭示了诗人选择归隐的原因,是为了避免世间纷扰,保养身体。
"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既不是因为没有事情可做,也不是在等待某个时机,只是心向往之故选择归隐。接着"归来嵩洛下,闭户何翛然"一句,具体指出了诗人的归隐地点是在嵩山和洛水之间,并且关闭了门户,享受着这种远离尘世的清净生活。
在后面的几句话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如静扫林下地、闲疏池畔泉,以及对周围景物如"伊流狭似带,洛石大如拳"的观察和感受。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描绘,也映射出他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
最后两句"竟夕舟中坐,有时桥上眠"则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何用施屏障,水竹绕床前"一句,则意味着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连遮蔽的需要都没有,因为周围的水声和竹林本身就是最好的伴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情表达,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宁静的生活理想。
澹香亭前春可招,雪花千树开璚瑶。
溶溶夜色照寒影,二月东风吹不消。
昆山仙人天上客,烂醉花阴坐瑶席。
仙姝采香云满衣,酒醒但觉春无迹。
人生欢乐苦不多,百岁流光若掷梭。
古来荣达已尘土,对此不饮将如何!
东吴水为州,西山兹独秀。
上有百岁松,下有千尺溜。
况当泉石间,野花乱如绣。
顿足忘仆劳,长歌发余陋。
沈沈范公祠,肃肃香火旧。
碑犹巩洛时,寺当风雨后。
乌乎一代尊,庙食今谁守。
寂寞壮士怀,松风动清昼。
靡靡岁年晚,肃肃霜露霏。
君子不遑处,四牡来騑騑。
月出方皎皎,我心恒依依。
今夕复何夕,山中依容辉。
惠然有深契,使我心悦夷。
北风日已凉,行役乃无期。
言迈未可留,凄然送将归。
永怀金玉音,时得慰渴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