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堂萱草绿朵朵,白发慈颜不解忧。
尽卖刻辞供菽水,谁怜蹀足遍长洲。
北堂萱草绿朵朵,白发慈颜不解忧。
尽卖刻辞供菽水,谁怜蹀足遍长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北堂前种下萱草,以寄托对子女的期望与爱意,却只能通过出售刻辞换取生活所需,而无法得到子女的理解与陪伴。萱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忘忧,但在这首诗中,它却成了老人心中忧愁的象征。老人将自己辛劳所得的菽水供养视为唯一的慰藉,却无人理解他的苦心与孤独。诗中流露出对亲情关系中理解和陪伴缺失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子女未能体恤长辈辛劳的无奈与悲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场景构建,展现了元代社会中老年人生活境遇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了对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爱的思考。
我本忘世人,有志在岩穴。
欣逢会心友,提携步林樾。
云中野僧居,树梢清磬发。
不惮登陟劳,遂得造石窟。
门前羃萝茑,座后翳松栝。
结草为三衣,降龙在一钵。
问我从何来。
执手道契阔。
食我青精饭,语我颇谆切。
教我去众巧,使我守一拙。
我诚服其言,毕志不敢越。
他年定依止,相与定晚节。
万事尽弃捐,饮涧茹薇蕨。
天地一阴阳,推迁见短长。
后朝方反复,此月谩称良。
萍梗余浮迹,桑榆借晚光。
有龟还懒卜,唯觉好支床。
骎骎近一阳,昼短夜偏长。
打睡工夫到,潜踪计策良。
晓霜寒有力,冬日淡无光。
生怕人有觅,衰翁懒下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