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惜春宵未可淹,天留倒景上元添。
灯毬前度何时再?箫鼓平分此夜兼。
灵雨故迟桃李候,春风仍入柳梅占。
不愁晓箭相催急,只恐金吾令已严。
每惜春宵未可淹,天留倒景上元添。
灯毬前度何时再?箫鼓平分此夜兼。
灵雨故迟桃李候,春风仍入柳梅占。
不愁晓箭相催急,只恐金吾令已严。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张煌言所作的《闰元宵》,表达了诗人对元宵佳节延长的欣喜以及对夜晚美好时光的留恋。首句“每惜春宵未可淹”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短暂春宵的珍视,希望时间能够停留。次句“天留倒景上元添”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节日结合,暗示上元节(元宵节)因闰月而得以延长。
“灯毬前度何时再?”描绘了灯火辉煌的场景,诗人期待着下一次同样热闹的元宵节。“箫鼓平分此夜兼”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人们共享着笙歌和鼓乐的夜晚。
“灵雨故迟桃李候,春风仍入柳梅占”通过自然现象,暗示春天的脚步并未因闰节而停滞,反而更加生机盎然。最后两句“不愁晓箭相催急,只恐金吾令已严”,以晓箭(报晓的信号)和金吾令(古代官职,负责宵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宵禁即将来临的担忧,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对元宵之夜的依恋。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又寓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空明仙人朝帝所,跨鹤凌虚堕霜羽。
洞中石髓流不乾,圣泉写入君肺腑。
潘江陆海一目尽,自提脩绠汲千古。
碧芹水冷涵夜灯,丹凤山空鸣晓鼓。
有时白战风骚场,小巫见之缩双股。
饭虽不足仁义腴,墙阴老荠羹春苦。
丈夫出处各有道,天地纲常要撑拄。
俗吏惟知骋刀笔,腐儒亦或拘训诂。
云雾窗寒森宝书,广文袖有修月斧。
离亭酒短秋帆开,雁荡峰前桂花雨。
天地等蘧庐,结庐复何事。
一间亦寄耳,况乃寄所寄。
我身正似云,于此适相值。
买邻不用钱,平分有馀地。
岂不爱专壑,孤立圣所惧。
平生志八荒,泽物乃吾素。
我行云不随,云行我复住。
出处两何心,得非以时故。
造物无全功,苍生竟谁吁。
石床坐忘言,各分一半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