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西来意,马师踏水潦。
若认一毛头,何曾知起倒。
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
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
君问西来意,马师踏水潦。
若认一毛头,何曾知起倒。
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
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元善所作的《偈》。诗中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探讨了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与广度。首句“君问西来意”,引出对话的开始,仿佛在询问某种深奥的道理或哲理。接着,“马师踏水潦”一句,以马师涉水过路的场景隐喻,暗示着追求真理或理解事物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若认一毛头,何曾知起倒”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深入理解的重要性。如果仅仅抓住事物表面的一点,就自以为了解了全部,那实际上对事物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里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事物全面、深入认识的必要性。
“劫火才洞然,愚夫觅乾草”则运用了火灾的场景,比喻在面对困境或危机时,人们往往急切寻找解决之道,但有时却忽略了更为根本或有效的办法。这句诗提醒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冷静思考,避免盲目行动。
最后,“宁知明眼人,为君长懊恼”表达了对真正洞察事物本质者的敬仰和对那些未能理解深层道理者的惋惜。这里的“明眼人”象征着那些能够深刻理解事物本质的人,他们或许会因为自己的洞察力而感到孤独或被误解,但正是这种洞察力使他们的见解更加宝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场景,探讨了对事物深入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真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惑。它鼓励读者保持谦逊,勇于探索,以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莺花海里卜安居,自悔年来作计疏。
身世已同鸥泛泛,羁栖敢望屋渠渠。
蔽阴遥借邻家树,停辙偏多长者车。
回首江南风景好,蒋家三径近何如?
飘泊天涯近十年,栖迟锦里又三迁。
一囊未获侏儒粟,二顷空思阳羡田。
喜学枯禅参白社,醉吟诗句问青天。
飞花飞絮同飘泊,不受人怜亦自怜。
偶学赵州露爪牙,洞庭波送桂江涯。
倚虹风月随人领,满室诗书属自家。
静里阿谁论党籍?闲来犹事灌山花。
春深帘重侵浓绿,客至惟斟一味茶。